水光潋滟的西子湖畔,诞生了中国第一所综合性的高等艺术学府。从最早的艺术院、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到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再到如今的中国美术学院,尽管其名几易,但传承一脉的艺术初心、美学基因却始终未变。1928年至今,从这里走出了一个个艺术巨匠,在这里创造出一件件旷世杰作,这里——微缩了中国近现代艺术的发展与成就,也孕育着未来中国艺术的潜能与希望。
《秋水长歌》瓷板画 40×40cm
中国美术学院的近百年历史,延绵至今的是一根清晰又复杂的艺术基因链条,从林风眠先生所倡导的“中西融合”,到以潘天寿先生为代表的“传统出新”,学院的旗帜与时代的选择交相辉映,一次次领航着中国艺术的方向。而今,当这根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接力棒”交到新一代美院人的手上,又给新时期的艺术界带来了怎样的新风?
《香山听泉》瓷板画 40×40cm
作为中国美院文脉相承的杨学棒选择用瓷画艺术述写美院传统在当下的魅力演变。乍看之下,陶瓷与绘画似乎分属两条不同的脉络,然而,杨学棒所致力于的,正是将两条脉络相融合、使两条脉络相激荡、让两条脉络汇结为兼备工艺与美学价值的新传统,创造了意象派的陶瓷绘画之风。
《渔歌唱晚》瓷板画 40×40cm
选择瓷板作为创作载体,是杨学棒主动选择了一条倍加艰难的道路。在陶瓷上作画的历史虽然久远,但囿于材料、工艺、技法等,真正的瓷画艺术精品历世罕有,以致形成了瓷画免不了粗糙的刻板印象。而杨学棒几乎凭一己之力为瓷画正名、为瓷画艺术的创作和审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寒江垂钓》瓷板画 40×40cm
杨学棒以独创的颜料弥补了传统瓷画在工艺上的劣势,同时以学院派的绘画传统提升瓷画艺术的美学标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瓷画艺术得以以一种全新的面貌面对世人——这是一种兼具绘画美学价值与陶瓷工艺价值的融合体,是一种属于新时期学院派艺术硕果的创新体,更是一种可以保存万代的不朽体。无论中国的水墨画还是西方的油画,饱经岁月侵蚀的损坏几乎无法避免,即便在如今高科技的严密守卫下,历代留下的艺术杰作依然在不可避免的一步步走向凋亡。而陶瓷绘画,正是杨学棒为艺术界奉献上的一柄足以对抗时间的“杀手锏”。
《林溪谷隐》瓷板画 40×40cm
2018年,杨学棒作品展在故宫博物院开幕、惊艳世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唐克美老师在看过杨学棒的作品后不吝赞美:“要是古人能看到你现在的画,那该多好啊。”而备受敦煌艺术流逝困扰的“敦煌艺术的女儿”常沙娜老师更直言:“要是壁画能向瓷板画一样保存下来那就太好了。”为当代艺术创造精品,为未来文明留下至珍,这是瓷画艺术的优长,也是杨学棒的责任。
《江海游记》瓷板画 40×40cm
杨学棒继承了中国美院的传统,继承了学院的绘画美学基因,继承了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等大师的衣钵,也就是继承了中国艺术发展与发扬的使命。而他不仅未辱使命,更将学院美学引入瓷画艺术,创造出如此自出机杼、匠心独运,足以打败时间的旷世杰作。他要用自己的一双手,将流传千年的美学传统延续下去,将这个时代的美学思想传承下去;他要用自己的一颗心,将艺术的真谛赋予坚固、牢靠的瓷板,让艺术不朽的价值永恒地散发夺目的光辉。
《东隅南山》瓷板画 40×40cm
杨学棒,1970年出生,浙江温州苍南人。中国著名陶瓷美术家,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在陶瓷、绘画方面有独特且深厚的造诣。2018年10月,由故宫博物院和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瓷艺生辉——杨学棒作品展”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展出,共展出101件作品,作品大纲载入故宫大展史册,杨学棒也成为全国第一位在故宫举办个人瓷板画作品展的艺术家。同时,他还在建福宫举办了学术研讨会,故宫出版社为其出版了《杨学棒作品集》,他的多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和海内外知名人士收藏。 杨学棒的瓷画矿物质颜料煅烧工艺的发明与艺术上的独特造诣,展现了人类艺术与科学文明进步的新成果,见证了这个时期文化精神艺术作品所留下的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
--推广
来源: 北国网 | 作者:王新文 | 责编:华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