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民企百强榜浙商占了34席 是什么让它们从民企变为名企?

2020-10-11 22:46:53 作者: 上海民企百强

   今年上海市公布的民企百强榜上,在沪浙商有34家,占全市比例三分之一多,继续领跑各省市。那么,这些民企变成名企有没有规律可循?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往往也是最有说服力的。今年上海市公布的民企百强榜上,在沪浙商有34家,占全市比例三分之一多,继续领跑各省市。那么,这些民企变成名企有没有规律可循?我作为上海市浙江商会党建指导员,经过多年研究分析,认为他们有三个不同阶段特征的飞跃。

  唱好“两首歌”

  第一首歌是《东方红》。这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指的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亲”“清”关系。实践证明,一个民企要发展壮大,一定不能走官商勾结的歪路,但是如果得不到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也很难做大做强。在沪浙商总会通过正常的渠道,尤其是通过政府相关领导来走访调研的机会,客观反映自己企业的合理诉求。一方面,没有落地的政策能够尽快落地,享受政策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企业发展的瓶颈,能够请政府来协调解决,获得发展壮大的机会。做得好的民企,通常党建也搞得很好。比如均瑶集团和致达集团,一个起家于温州,另一个起家于浦东开发开放这块热土。这两家集团公司起家时,主要掌门人都不是中共党员,但他们都积极支持自己的企业建立党组织,组织能级都是从党支部起步,到企业业务不断扩大和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后升格为党委。这两家集团公司的党委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党组织,两位党委书记也先后被选为上海市党代表。

  另一首歌是《国际歌》。从来就没有什么神仙、皇帝和救世主,改变命运只能靠自己。这些民企的掌门人,他们深刻地认识到,上级领导的指导、支持和帮助,毕竟是外因,内因才是主要的。因为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再好,如果内因不行不起作用,这种外因再好也没有用。浙商们的头脑是清醒的,为此,他们一有机会就投资,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吸纳社会劳动力,创造更多利税和财富,同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老浙商有一种“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新浙商则有一种“四万”精神,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立万年业。无论是老浙商还是新浙商,骨子里都有一种拼搏精神。

  织好“两张网”

  第一张网是“互联网”。互联网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利用互联网可随时随地了解最新资讯,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朋友进行交流。而物联网则是互联网的延伸和拓展。百强民企都十分注重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具体运作。尤其是在今年以来防控疫情的战役中,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作用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比如,上海百强民企第二名的复星国际集团,好几万员工和管理人员分布在全国各地与世界各国,管理着国内外7千多亿元的资产,如果没有互联网平台作支撑,按传统的办法根本不行。他们建立起一套外部的互联网系统,与物联网相连接。同时,通过内部的互联网系统,用视频会议、电话会议、微信群、集团公众号等形式指挥各个板块的企业,从而实现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互联网与物联网为企业的复工复产复市和承担社会责任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一张网是“人才网”。政策是致富之源,人才是致富之本。市场经济的十大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了效益和未来。人才兴则企业兴,人才衰则企业衰。纵观这34家百强名企,他们的掌门人个个爱才如命,总结他们的共同经验,都在打造“五心”人才工程。所谓“五心”人才工程,指的是:用心挖掘内部人才,真心爱护外来人才,耐心招聘专业人才,精心选用顶尖人才,热心培育后备人才。比如,上海百强民企第八名的中梁地产集团,这是在沪浙商杀出来的一匹黑马。他们在招聘全国房地产优秀人才时,有一条公开的规定:同等条件,党员优先。

  打好“两套拳”

  第一套拳是“太极拳”。“太极拳”看上去是慢悠悠的,其实背后彰显功力。用“太极拳”比喻的是,企业一定要搞好管理练好内功。人们常说:企业一年风光靠铺天盖地的广告,十年风光靠产品,百强风光靠管理。企业内功练得好,才能增强防风险能力。在沪浙商不少是原来的乡镇企业,转制民营企业后,通过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嫁接,其管理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万丰集团和万向集团,这两个集团公司不仅是乡镇企业转制过来的,而且又是家族制掌门企业,但是他们的企业管理非常严格和正规。今年的疫情对他们的冲击也很大,但由于企业内功练得好,又有品牌的力量,所以很快就复工复产。现在不少在沪浙商企业先后提出要打造“百年老店”,而要基业长青,打好“太极拳”练好企业内功是必由之路。

  另一套拳是“少林拳”。“少林拳”和“太极拳”完全相反,它是风风火火,拳打脚踢,手脚飞快,这一点在沪浙商百强企业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自从复工复产以来,在沪浙商风风火火闯九州,该出手时就出手,投资扩产热情丝毫不减。特别是那些在沪浙商百强企业,更是加快步伐,在危机中抢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据不完全统计,在沪浙商在商会的引领牵头下,今年以来融资突破两千亿元。这种只争朝夕的干劲和热情,是企业的发展动力所在,也是其创造新辉煌的底气所在。

来源: 浙江新闻客户端    | 作者:辛文    | 责编:俞舒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