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首次发布精准扶贫十大案例 解码"浙江经验"

2020-10-13 08:27:06 作者: 浙江首次发布

  这是一条昂扬的曲线:165元、219元……29876元,1978年以来,浙江农民收入不断走高,已经连续35年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这是不断刷新的奇迹:全省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1200万减至1999年的60万,再到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现象……今年,浙江省将消除年家庭人均收入8000元以下情况。

  10月12日,在景宁举办的国家扶贫日浙江主场活动上,浙江首次发布精准扶贫报告和十大案例。

  浙江是全国率先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也率先实现了从解决农村整体性贫困到绝对贫困、再到缓解相对贫困的迭代跃迁,成为全国人群贫困解决最好、区域发展差距最小、全面小康实现度最高的省份之一,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浙江特点的扶贫之路。

  浙江的扶贫体系怎样建立,又是怎样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整?记者带你解码这份“浙江经验”。

  对象怎么找

  逐渐缩小的扶贫“包围圈”

  “七山二水一分田”,是浙江的省情。由于人多地少、山多田少,浙江一直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和扶贫任务。早在1978年,全省农村贫困人口1200多万,农村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0多年来,浙江人用智慧和勇气,在扶贫脱贫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在不同阶段重构创新扶贫“打法”,从解决整体性贫困,到解决区域性贫困,再到聚焦每一个低收入农户,解决贫困的“成绩单”不断拉高。

  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浙江沿海和平原市县经济较快增长,农村贫困面不断缩小,但地理位置偏、资源禀赋少、交通条件差的浙西南山区(8个贫困县、334个贫困乡镇)发展相对缓慢。

  为了补上这块短板,浙江的扶贫思路开始转变,不再单从面上进行体制改革,而是转向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1997年,浙江以8个贫困山区县为重点区域,以区域内全体农民为对象,着力消除县域绝对贫困,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县的省份;2002年,通过实施“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浙江101个贫困乡镇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500元,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乡镇的省份。

  2002年,浙江以农民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1个乡镇为重点,启动“山海协作”工程,安排专项扶贫项目资金10.5亿元、实施项目6500个,深入推进浙东沿海和浙西山区结对帮扶。

  山区县在发达县市热门区块有了产业园。2018年,在全省首个跨县域“飞地”抱团项目——平湖青田山海协作“飞地”产业园项目中,青田156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带着300亩土地指标和1.95亿元首期项目建设资金,在平湖最热门的区块、国家级平台平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德国产业园建设“飞地”产业园,每年为青田156个村增收150万元。

  到2007年底,“山海协作”让361个乡镇农民收入达到了4500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80%以上乡镇农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浙江区域性绝对贫困得到基本解决。

  消除贫困县和乡镇后,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生存问题基本解决。浙江扶贫的下一块“硬骨头”在哪里?

  低收入农户的“发展贫困”“能力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一些能力较弱、积累较少的低收入农户成为增收难度最大的群体,与其他人群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全面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为破解这一难题,浙江把扶贫对象下沉到户,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系统开展产业开发帮扶、培训就业帮扶、下山搬迁帮扶、基础设施帮扶、社会救助覆盖、区域协作促进、金融服务支持、社会援助关爱“八大行动”。

  从此,浙江的扶贫对象进一步聚焦到人的全面发展上。从关注每一个人的生活状况,到关注每一个人的发展潜力,再到力争让每一个人成为发展成果的共享者,每一个阶段不断调整扶贫的目标和体系,贫困“包围圈”一步步缩小。

  标准怎么定

  不断拉高的扶贫“底线”

  解决相对贫困,关键在于长效机制的建立。浙江正加快建立健全缓解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

  精准识别相对贫困人口是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基础。浙江把区域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民生水平等作为重要参数,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地适时调整扶贫标准,逐步实现对扶贫对象的参数化、动态化精准管理。

  “我省扶贫标准制定总体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一阶段为2000年以前,标准制定与全国同步;第二阶段为2000年以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浙江开始探索自主确定扶贫标准。

  2003年,针对部分乡镇和农户基础不稳、水平偏低的情况,以2001年全国农民收入2366元作为扶贫标准;2008年,参照世界银行扶贫做法,我省确定农民收入2500元为贫困线,一些发达地区按4000元设定扶贫标准;2012年,国家制定2300元新标准后,全省设定4600元扶贫线的同时,发达地区按“不低于上年农民收入的45%和不少于当地农村户籍人口的10%”确定扶贫标准。

  标准制定的办法,逐步从开始的一省一标准、一个标准管几年,不断优化为县级定标准、一年一调整。

  2018年,考虑到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浙江以县为单位,以当地上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5倍或上年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0%为依据,确定低收入农户的识别标准。此外还参照低保水平最低县的标准,每年设定扶贫“托底线”,2018年、2019年分别为7200元和7600元,解决了平均数掩盖最低数的问题。

  2019年,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一举打通扶贫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省内低收入农户20多类财产信息和73家商业银行存款的实时联网核对,同时建立扶贫对象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应调尽调,应进尽进。

  在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上,浙江实现了从区域整体认定到单人单户精准认定,从主观判断到个人财产信息联网比对,从一次认定管几年到动态调整,从个人信息纸质人工管理到无纸智能管理的转变。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