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利新“智”造之路:从传统文化到文创产品的转变

2020-10-16 20:03:26 作者: 万事利新“智

   丝绸,是中国最传统的行业之一。在当下,这一传统的行业正在进行哪些转变?丝绸品牌万事利可能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华,同时还担任浙江省丝绸文化研究会会长等社会职务,他对丝绸企业经营、丝绸文创产业等领域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万事利的故事、丝绸的文化,在李建华看来,这一切所得都归结于“对丝绸的一种爱,对丝绸传承的一种责任,对丝绸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保存下来的一种精神”。

  在国内丝绸行业领域,万事利丝绸可谓是一家“老字号”企业,成立于2007年,从2017年起变更为股份公司,从事将中国传统丝绸文化与创意设计、数码印花生产工艺相结合,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丝绸相关产品的业务。作为一家老牌丝绸企业,万事利丝绸的产品在业内也很受认可,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6年G20杭州峰会等提供丝绸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2月,浙江省组织了9家纺织企业首批转产口罩,万事利丝绸就位列其中。

  “我们当时上下齐动员,从生产丝绸品到生产一次性民用口罩,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就完成了生产线改造、工人培训、口罩打样……口罩日产能很快就突破了100万只。”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李建华依然记忆犹新。李建华是不折不扣的“老丝绸人”,年轻时他学习丝绸专业,一毕业就进入丝绸行业摸爬滚打数十年,带领万事利丝绸完成了从产品制造到文化创造再到国际化品牌塑造的“三级跳”,将万事利丝绸打造成为丝绸行业的一艘巨舰。

  丝绸作为一种传统经典产业,其实它并不“古板”,“其实丝绸还有一个标签,丝绸是时尚的。”在李建华看来,丝绸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其存在的每一个时期都非常时尚,万事利就是一家把传统产业变得时尚化的企业。“未来丝绸的设计是完全智能化的,AI与人类设计师协作,更能洞悉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满足个性化定制。”“消费者即是设计师。”在万事利丝绸打造的这个名为“西湖一号”的人工智能丝巾设计平台的支持下,每一条丝巾都可以有专属纹样、专属定制、专属生产,而且效率也大大提高,消费者很快就能拿到量身设计打造的专属产品。

  “其实这也并不是说我们水平特别高,而是我们用心在做这个事情。”李建华对万事利丝绸未来的发展构想是宏大的,“万事利不仅仅做丝绸,我们也在跨界向其他领域拓展,基于丝绸但又不同于丝绸的产品。我们希望能将前沿的科技和古老的丝绸文化结合在一起,让丝绸更时尚更艺术,也以更有创意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文化传承,让生活美好。”

  在升级丝绸产品、销售模式,弘扬丝绸文化的过程中,李建华理解得更为深远,他认为,丝绸是中国的文化,是世界认识我们的窗口。如何让非刚需品的丝绸,走进寻常百姓家,如何让丝绸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的人的审美?李建华就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五六年前就在为这个储备能量了,现在我们靠人工智能解决这个问题。”

  与此同时,万事利在将传统丝绸商业化的过程中也做了很多事情, 比如一种新的尝试——堪称丝绸文创界"网红"万事利与大IP故宫文化牵手, "要想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经久不衰,除了要有传承,更要有创新。"李建华表示,历经四十五年的努力,万事利完成了从"产品制造"到"文化创造"的突破,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正通过现代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赋予丝绸新的生命力。

  谈及丝绸文化,李建华总是不自觉地眉开眼笑,连语气中都像对待孩子般,透露着满满的爱意。在李建华的“文化复兴战略”上,万事利与皇家IP合作推出了“故宫、天坛”这样的联名作品。2019年11月,“玩转”故宫的男人单霁翔脖子上就挂着一条红色万事利丝巾。而两者的合作在不同的联名作品中都发生了碰撞,“中秋万事礼”月饼丝巾套装,“新年中国礼”万福如意系列套装……万事利对于文创产业一直抱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这件事跟钱、商业没有一点关系,因为遵守天道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我只是想我们杭州人应该要有这样的能力、能量,在全世界都关注的时候,大家都聚焦杭州的时候,眼里不能没有丝绸。”在李建华一代丝绸人的眼里,中国的文化自信正是源自于这里,不是讲一块丝绸的面料,也不是讲丝绸一个花型,而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理解。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辛文    | 责编:汪杰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