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事件屡见不鲜,似乎已成常态,电商、打车、外卖等平台无一例外。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又来了,消费者不得不警惕大数据杀熟陷阱。
据央视网快看11月4日报道,今年10月16日,北京一位女士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却意外发现,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反而比注册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价格贵了25元。
经过仔细对比,该女士发现普通账户页面上多了一张“超过69减25”的优惠券。该女士怀疑自己遇到了大数据杀熟。而面对质疑,该电商平台客服回复“对于新用户,系统会根据账户信息自动发送优惠券,并不是每个账户都能收到”。
这样的回应显然无法消除质疑,这是明显的区别对待消费者做法,就是大数据杀熟。同一件商品,经常购物的账号或者会员账号要比新账号贵,开通付费会员却发现商品定价高于普通会员。随着类似的现象在各大平台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大数据杀熟事件不断浮出水面。
近日,浙江省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榜上提名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APP——飞猪和美团,这两个平台存在承诺优惠不兑现、虚假宣传、退订难以及大数据杀熟等情况。其实就连滴滴和携程都屡次曝出大数据杀熟事件。事发后,各大平台要么是矢口否认要么是诚恳道歉,但却不改,继续这种行为。
大数据杀熟在互联网时代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在大数据的统计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历史被了解的一清二楚,平台会根据以往的消费水平来定价,“杀熟”也就是指消费意愿更高的人。只不过随着规则更加透明化,更加简化,这个现象最终会被淡化。
双十一的本质也是价格战,消费者一定要警惕大数据杀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