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年,之江大地创新潮涌

2020-11-09 08:26:48 作者: 这五年,之江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期间,浙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从2015年到2019年,我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36%提升到2.6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37.5%提升到54.5%;高新技术企业数从6437家增长到163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从23930家增长到63677家。截至2019年,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2年居全国第5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连续4年居全国第3位,创新实力稳居第一方阵。

  创新之潮在之江大地汹涌澎湃,弄潮儿最有切身感受。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未来科技城西北角,我省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英文缩写CHIEF)正在加紧施工。

  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CHIEF项目工艺组组长朱斌几乎每周都要组织科研团队进行关键技术研讨,确定设备的技术指标,全力把新冠肺炎疫情对设备研制的影响降到最低。

  “浙江期盼已久的‘国字号’大科学装置,终于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零的突破。”回望这一“国之重器”落户浙江的历程,朱斌仍然感到激动:2018年初CHIEF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建设;2018年底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进入初步设计阶段;2019年底项目正式开工。

  自主研发的科学装备是科学思想的结晶。CHIEF项目的背后,是项目首席科学家陈云敏院士团队及其合作者在物质科学和工程领域数十年的耕耘和积累。建成后,CHIEF能够利用超重力的“时空压缩”效应开拓科技前沿,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性科技难题和重大战略需求提供支撑。

  CHIEF落户,将极大提升浙江承担国家战略科研项目的能力,有望催生一批世界一流创新成果,并为浙江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源头创新供给。

  同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之江实验室人工智能算法与平台研究中心的单海军博士同样充满干劲。他见证了之江实验室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成长起来。

  自2017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之江实验室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推进科技创新。按照“高原造峰”思路,集成优势资源,实验室快速形成强劲的科研发展态势。2019年具备承担国家项目资格以来,之江实验室已获批承担国家级项目48项。

  为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自主可控,单海军和研究中心的同事正在推进之江天枢人工智能开源平台的研发和生态建设,他告诉记者:“我们联合国内优秀科研力量开展协同攻关,研制的天枢平台第一个版本已于今年8月1日上线开源。近期我们完善了数据管理、模型训练等模块,新增了行为识别、人脸分割、目标检测与跟踪等前沿算法模型,第二个版本即将上线。”

  之江实验室创新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给单海军以极大激励——实验室强调“涵科学精神,养家国情怀”,创新出台了预算授权制、项目经理制等科研服务保障制度,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打牢基础。

  “无需担心科研经费,不用为繁杂琐事忧愁,我们得以心无旁骛聚焦研究本身。”单海军团队正面向人工智能关键基础设施研发核心技术,进一步优化天枢平台大规模深度学习计算能力,不断提升训练规模与并行效率,以“至快至简”的平台优势,赋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蓝箭航天智能制造基地工艺技术部经理张航正在装配车间忙碌,向工人细细示范如何装配一款火箭发动机阀门组件。“这个组件将用于我们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枚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我们将尽快实现火箭发射。”张航说。

  蓝箭航天是我国民营航天企业中的佼佼者,2015年成立后不久,就寻求与浙江合作。2018年,蓝箭航天智能制造基地、试车台两大核心区块均落地湖州,并在这里完成发动机全系统试车、长程试车等关键研发环节。

  回望在浙江“造火箭”的这些年,张航颇为感慨:“浙江不仅有与航天火箭生产配套的产业链,还营造了极具活力的创新生态。”为支持民营商业航天发展,湖州有关部门为蓝箭航天解决了厂房等产业落地需要的基本设施,还投入了专项资金进行综合支持。张航介绍,预计到2022年,蓝箭航天湖州基地将形成每年200台火箭发动机的生产能力。

来源: 浙江日报    | 作者:曾福泉 黄慧仙    | 责编:俞舒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