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桂阳:昆曲传承活动有声色

2021-05-10 17:02:21 作者: 湖南桂阳:昆

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从南戏“昆山腔”算起,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她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2001年5月18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大美大雅”的昆曲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和“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悠久完整的传承历史

湖南桂阳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三大支派之一“湘昆”(前身叫“桂阳昆曲”)的发祥地、活动、发展和传承中心。湘昆是湖南昆曲的简称,与中国南方的苏昆、北方的北昆同源。 因流行于湘南的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常宁等地,并以桂阳为其发展和活动中心,故又称“桂阳昆曲”。“桂阳昆曲”是“湘昆”的摇篮和母体,“桂阳昆曲”之于“湘昆”就如同“高阳昆曲”之于“北昆”的意义一样。早在明代万历年间,昆山腔便传入湖南,传入当时的桂阳直隶州,为迎合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观赏口味,“山野艺术家”融入地方戏曲、音乐和语言元素,加入颇接地气的生活习俗,博采众长、汲取养分,通过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与“北昆”和“南昆”三足鼎立的昆曲支派--桂阳昆曲(“湘昆”),“桂阳昆曲”在历史的长河和磨难中,并没有如同全国其它地区的昆曲一样消亡,而是在桂阳这山州草县独立完整的、成体系的保留了下来,是除了昆曲源地华东地区和旧时代京都地区(北京)以外,唯一一个既保留了昆曲血脉、又独具地方特色的昆曲支派,堪称昆曲传承史的一个奇迹!田汉先生赞誉“山窝里飞出了金凤凰”。

人才济济的“昇”字科班

旧社会的昆曲戏班培养接班人的传统方式是随师带徒,或父传子,子传孙,即所谓的“子孙班”模式。没有明确的培养宗旨,正规的学制,严格的教学计划,科学的教学方法,缺乏培养生旦净末丑各行当的统筹安排,都是各自为战,传承无章法。1920年,桂阳莲塘人彭守禄、彭敬斋等热爱昆曲的人士,自筹钱粮,在莲塘村下坳岭的“文名书院”创办了桂阳昆曲“昇”字科班,寓意如日东昇。科班以传习昆曲为主,也兼学祁剧。学习三年,帮师演出三年。聘请了昆曲教师谢金玉、侯文保、李向猷、李向阳、刘明亮、唐日生、马日苟、匡荣瑞及祁剧老师刘照玉、欧汉南、程文杰、李汉英等。谢金玉肚里戏文最多,称誉他为“大先生”。学员共二十余人,每人艺名中间都嵌有一个“昇”字。目前考证出来的“昇”字科班艺人有(老生)袁昇义、程昇智、罗昇孝、(小生)周昇武、程昇安、匡昇平、(旦行)彭昇兰、李昇莲、邓昇翠、(净行)李昇豪、刘昇猛、(丑行)侯昇强、唐昇国等。昆曲自清中末期受“花雅之争”的影响之后,一直处于颓势,渐渐淡出世人的眼线,而处于湘南山区一隅的桂阳昆曲却没有如同全国绝大多数地方的昆曲一样,或彻底退出舞台,或成为一些地方剧种的声腔。而是忍辱负重,较为完整的存留了下来,并独成昆曲的一个支派,这应该是与桂阳人骨子里流淌的那份对大美大雅昆曲艺术的倔强、执着和热爱有关。1957年在嘉禾成立的昆曲演员训练班以及1960年成立的郴州专区湘昆剧团,当年桂阳昆曲“昇”字科班的老师和学员萧剑昆,萧云峰,匡昇平,彭昇兰,李昇豪成了传习“湘昆”艺术的中坚力量和“摆渡人”,而致昆曲艺术在湘南得以血脉延续,薪火相传。桂阳昆曲“昇”字科班比成立于1921年苏州桃花坞五亩园的昆剧传习所还要早一年,意义非凡,贡献巨大!桂阳昆曲“昇”字科班的创建人,老师学生对传承昆曲艺术事业的那份忠诚和执着,是现今昆曲艺术传承人的精神楷模和宝贵财富,可歌可泣,永远值得缅怀和铭记!

有声有色的活动

5月3日,活动在桂阳县文化园拉开帷幕。桂阳县相关领导与桂阳昆曲老前辈后人代表谢建平(谢金玉后人)、匡永嘉(匡昇平后人)以及“湘昆”老艺术家唐湘音、雷子文、郭镜蓉、李忠良、梁淑玲、彭云发、谢序干、文菊林、左荣美、唐湘雄和部分湖南省昆剧团在职演职员、昆曲新生代、桂阳昆曲爱好者参加了当天的活动。活动现场,原湖南省昆剧团团长、郴州艺校校长唐湘音围绕《从“桂阳昆曲”到“湘昆”的演变和历史沿革》主题进行了讲座,多名昆曲传承人先后表演了传统戏《昭君出塞》《牡丹亭·寻梦》之【懒画眉】、《寄子》、《牡丹亭·游园》之【步步娇】、现代戏《常青指路》,精彩的节目赢得了现场嘉宾们的热烈掌声。雅集活动结束,全体嘉宾及老艺人们赴龙潭街道昭金村魏氏宗祠古戏台参观游览、莲塘镇“文名书院”瞻仰拜谒“桂阳昆曲”“昇”字科班旧址。在和平镇,参观瞻仰“桂阳昆曲”一代宗师谢金玉故居。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