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平安银行中报业绩会:零售条线是否降薪?房地产风险是否出清?

2022-08-18 22:00:37 作者: 直击平安银行

财报显示,该行绿色金融今年上半年的贷款余额已达985.7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2.6%;并购的业务余额首次突破千亿达1013.0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9%;银团业务规模达1062.78亿元,同比增长16.0%。债券和基金方面,2022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债券承销业务规模达1509.29亿元;新增私募股权基金托管规模达144.08亿元。

同业业务方面,平安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张东在发布会上指出,今年6月份平安理财管理规模已经过了1万亿元。资料显示,平安理财于2020年8月正式开业,注册资本为50亿元。2022年6月末,平安理财总资产74.56亿元,净资产71.78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92亿元。

净息差为何收窄?

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平安银行净息差为 2.76%,较去年同期下降7个基点。

针对净息差的问题,平安银行副行长兼首席财务官项有志向界面新闻记者回应称,从存款结构来看,平安银行零售存款的占比在提升,然后同业存款的占比在下降。

“活期存款占比整体也是上升的,今年上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企业包括个人还是愿意做定期存款以及大额存单,这是一个短期的市场现象。”项有志说道。

项有志认为,息差有所下降,但是息差水平还是符合预期。他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落实监管减费让利政策,这也是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也是面对市场做主动调整,在贷款的组合结构上进行调整,零售端受市场的影响,贷款的投放在上半年会稍微少一些。

项有志指出,下半年的趋势,大的环境没有办法精准地判断,如果假设整个疫情防控各方面继续平稳并且逐步好转,不管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进一步地落地,发挥应有的效果,市场还是谨慎乐观的。

“从存款结构上来说,还是继续优化存款结构,提升零售存款的占比,提升活期存款的占比。”项有志指出。

平安银行年报显示,未来一方面将依托多场景、多触点、多渠道精准触达客户,夯实巩固存款基础,不断优化负债结构;另一方面持续做大优质资产规模,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有效利用渠道、平台、科技赋能,提升产品精细化、差异化定价能力,做好量价险平衡。

房地产信贷投放呈现何种趋势?

半年报,平安银行还披露了房地产风险管理的相关情况。

2022年6月末,该行实有及或有信贷、自营债券投资、自营非标投资等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余额合计3413.7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84亿元;该行理财资金出资、委托贷款、合作机构管理代销信托及基金、主承销债务融资工具等不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余额合计1091.53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15.33亿元。

其中,承担信用风险的涉房业务主要是对公房地产贷款余额2980.2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0.97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1057.51亿元,占该行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的3.3%,较上年末下降0.5个百分点。2022年6月末,该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0.77%。

不承担信用风险的涉房业务主要是合作机构管理代销信托及基金525.77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63.28亿元,其中底层资产可对应至具体项目或有优质股权质押的产品规模421.59亿元,93%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城区及大湾区、长三角区域,其他主要是高等级私募债及资产证券化产品。

针对网传的“停贷事件”,半年报显示,在全国发布断供公告的300多个楼盘中,该行涉及27个,且全部位于一、二线城市及大湾区、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2022年7月末,该行所涉楼盘中逾期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达0.78亿元,占该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的0.028%,总体涉及规模小。

平安银行副行长郭世邦指出,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调整,对银行涉房业务主要带来贷款投放和风险管控两个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是贷款投放困难,市场持续低迷、全国商品房销售进入了负增长区间,带动了拿地开工、施工竣工全链条负增长,有效投融资需求不足,导致房地产信贷投放乏力;另一方面就是风险管控的压力。

郭世邦表示:“本轮房地产行业的深度调整,验证了我行一直以来对房地产业务精细化管理的有必要性。无论是在行业鼎盛期,还是在低迷期,争取选好主体,选好区域,管好项目的这样一个三维管理模式,在主体方面坚持名单制管理同时持续迭代,完善预警系统,对房企风险提前预判,提前规避风险,因此我行与同业比‘踩雷’比较少。”

在区域方面,郭世邦指出,平安银行坚持布局人口有净流入的高能级城市,不仅项目九成以上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城区以及大湾区长三角区域,市场价值稳定性强,在项目方面也持续加强项目过程管理和资金封闭管理,实现贷后全流程线上化建设,压实网格化封闭管理,控制终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