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仓: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时代价值

2022-08-22 18:19:46 作者: 张占仓:黄河

在抗战时期,一曲代表广大中国人民心声的《黄河大合唱》从延安窑洞响起,并迅速传遍祖国大地,“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为夺取抗战胜利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一年之内四次调研指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视程度空前,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快速行动,掀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热潮,再一次体现出黄河文化的灵魂性。

(三)包容性

包容文化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互动交流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形态。“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大自然包容性最为经典的表述。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枢纽区域,由此形成了黄河文化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不仅孕育形成了多民族长期融合、和谐发展的中华民族,也缔造了“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崇尚“大一统”体制的全社会主流意识,彰显出中华民族“和为贵”“求大同”的独特精神标识。

正是黄河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主流价值观明确的特质,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通过交流互鉴,不断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的滋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促进了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有序传承,形成了“君子和而不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开放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以开放包容的独特视角,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的高度认同,成为中国文化包容性智慧的新经典。包容文化为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忠诚性

忠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坐标。走进黄河流域数千年的文明长河,在广大老百姓心目中“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始终是最广泛的道德认同标准。在我国历史上,从苏武“塞外牧羊”到岳飞“精忠报国”,从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展示的都是黄河文化中崇尚忠诚性的内核。忠诚,成就了无数伟人流芳百世的历史佳话,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价值观。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国家与民族最需要的危急时期,就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尚对国家忠诚的品格,才孕育出无数无私奉献、为国尽忠的英雄豪杰,保障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的传承与发展。

黄河文化的忠诚性,在家庭生活层面,则表现为孝道文化,就是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创始者孔子写出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广大民众和官方政府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产生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力量,成为独特的中华孝道文化的基石。在黄河流域,“百善孝为先”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始终都是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起点,也是中华传统文明中家风家教传承的核心内容。这种纯正的民风影响了无数代黄河儿女的德行,也塑造出大量感人肺腑的经典故事。如河南省清丰县,古称顿丘,因隋朝时境内出了一个大孝子张清丰,影响非常大,唐朝大历年间,钦定更名为清丰县,成为我国唯一以孝子之名命名的县。时至今日,当地仍然崇尚孝道文化,弘扬为家尽孝、为国尽忠的家国情怀,为纯洁社会风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健康发展蓄势赋能。

孝忠相通,忠孝两全,孝始忠结,相辅相成。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曾子说:“孝子善事君。”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为对国家的忠心,把对家庭的责任转化为对国家的责任,这是儒家孝道文化的一个特点。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尽孝与尽忠一脉相承,孝与忠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

(五)原创性

从人类早期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早期历史文献记载的伏羲氏作网罟、神农氏制耒耜、嫘祖始蚕丝,还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的大量石镰、石刀、石斧、石锛等石质农具,每一项农耕文化的创新成就都是黄河文化演绎过程中的文化结晶。尤其是代表中国古代杰出科学成就的“四大发明”,都是由黄河文化孕育创造的,象征着黄河文化的原创性,推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从代表中华文化标志的文字创造和演进的历史看,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字起源之地,中华文脉肇兴于此、传承于此、灿烂于此。无论是黄帝史官仓颉造字,还是安阳殷墟出土中国最早的甲骨文,从李斯规范书写“小篆”,到许慎编写出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再到活字印刷术和宋体字的发明和使用,汉字文明的每一步演变创新都发生在黄河流域,这也从另一种视角揭示了黄河文化的原创性。

在民族精神追求层面,作为东方文明标志的儒、释、道以及墨、法等诸子百家思想也都在黄河流域发端、发展和完善。其中,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从其周游列国开始直至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其踪迹主要活跃于中原地区。佛教中的禅宗、天台宗、净土宗、临济宗等祖庭均在中原,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乃是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少林寺至今仍然名扬中外,由此演绎出的“中国功夫”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最简明扼要的标志之一。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在函谷关完成了充满辩证法思想的中华哲学宝典《道德经》,至今仍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法家韩非子、李斯、商鞅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法家主张。墨家、杂家、名家等创始人或集大成者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均表明了黄河文化的原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