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93岁考古学家为何要较真?

2022-10-07 08:23:25 作者: 司母戊鼎改名

是#司母戊鼎其实叫后母戊鼎#

这个词条引出了老人为还原史实

不放过“一字之差”的治学态度

“后母戊”青铜方鼎

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当年的教材上,它的名字是

“司母戊鼎”或“司母戊方鼎”

一个“司”,一个“后”

看起来区别不大

前者似乎还更有“群众基础”

为什么一定要“较真”?

对此,孙老严谨地解释说:

“这个‘后’字,它是反文

就是反着写的。

看起来可以念成‘司’

实际上只能作‘后’讲。

《说文解字》里说‘司’是普通职工,

你想,一个普通职工,

能给他做这么大一个祭祀的鼎吗?

一千八百多斤,那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它绝对不是‘司’,一定是‘后’,

因为后是有地位、有身份的”

被孙机纠正的“一字之差”

远不止这一处

汉代文物“金缕玉柙”(xiá)

曾经被叫作“金缕玉衣”

“柙”是贴身棺材的意思

孙机等文物学家反复考证

认为这件文物是“柙”不是“衣”

它的名字和介绍也被及时修正

这种修正看似微小

但对做了一辈子文物研究的孙老来说

只有把这些东西弄清楚了

研究文物才算没有白费劲

“把道理讲清楚

有根据有证据地讲清楚”

是孙老最根本的治学原则

而这个治学原则

是他从自己的考古领路人

沈从文身上学来的

在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之前

孙机是北京市总工会的技术工人

沈从文先生是国家博物馆的研究人员

两个人的办公室就在彼此的隔壁

他们也因此而结缘

1951年故宫举办的敦煌艺术展

是让孙机下决心投身文物研究的契机

孙机还记得,在那次展览上

沈先生讲解的重点是供养人的服饰

……

从沈从文先生那里得到的熏陶

让孙机一生难忘

在北大历史系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后

孙机下决心

要成为中国历史的打捞者和解读者

直到今天,他也没有忘记这份初心

九十多岁了,还努力地去干

孙老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书

连原先的厨房都被改造成了书房

墙上还留着没拆的热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