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科技创新“代表作”奏响时代强音

2022-10-19 15:55:46 作者: 十年,科技创

“地壳一号”万米钻机获得的岩心,为我国科学家建立地球演化档案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也为大庆油田未来50年发展和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超级计算机:更快也更强

高性能超级计算机,是世界发达国家争抢的重要“制高点”。在这里举一个例子——神威·太湖之光。

2015年12月31日,“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研制完成;2016年,它就斩获了多项国际级大奖,让世界领略到“中国速度”。

“1分钟的计算能力,大约是全球70多亿人同时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用相关专家的话来说,随着“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和“申威26010”处理器等标志性成果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国产超级计算机平台无“芯”可用的局面,奠定了安全、自主、可控的国产平台技术基础。

利用超级计算机每秒10亿亿次的超强计算力,研发出的有关气候模拟、地震模拟、工业仿真、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一系列国产应用软件,助力我国基础研究和工程创新。国产超级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可以解决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卫星导航:北斗来到你我身边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

这一由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开始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北斗不远,北斗就在你我身边。

在农业领域,全国已有将北斗终端作为标准配置的农机企业45家,已安装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超过10万台;在电力领域已推广应用北斗定位、授时、短报文通信等各类终端超过38万台/套;在应急领域北斗车载终端在消防救援车辆上的应用超过1.5万台,消防救援中的北斗手持终端超1000台;银行保险领域,金融系统授时已淘汰以往其他授时手段,实现了北斗授时100%覆盖,北斗授时设备超过340套,超过550辆运钞车和护卫车应用北斗终端。

专家说,北斗的应用,只受到想象力的限制。

量子信息:从理论变成现实

进入粒子的微观世界,一切似乎变得“不讲逻辑”。实际上,那些曾经只存在于理论的实验,已经开始变成现实。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的量子科技走在了世界前沿。

20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量子科技领域的科学家,在诺贝尔奖的官方介绍中,大量引用了中国科研团队的成果与贡献,并出现了“墨子号”的身影。

“墨子号”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发射。

2020年6月15日,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该实验成果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还通过物理原理确保了即使在卫星被他方控制的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够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为量子通信走向现实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0年12月,我国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量子计算的概念提出近40年后,“九章”在实验上严格地证明了量子计算的加速能力,把梦想变成了现实。

2021年5月,我国首个可操纵的超导量子计算机体系“祖冲之号”问世。该成果将为促进中国在超导量子系统上实现量子优越性奠定技术基础,也为后续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通用量子计算研发提供支持。

核电技术:自主创新,跨越发展

2021年1月30日,全球第一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2022年3月25日,“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第二台机组——福清核电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运条件。至此,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

这是新时代我国核电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有力支撑了我国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

华龙一号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满足核电“走出去”要求。同时,作为中国高端制造业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数千家企业,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和转型升级机遇。

2021年12月20日,山东荣成,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1号反应堆完成发电机初始负荷运行试验评价,成功并网并发出第一度电。

这标志着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的飞跃。

高温气冷堆被称作“傻瓜堆”,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固有安全。即使发生严重事故,不用人为和机器干预,核电站的核心反应堆堆芯都不会熔毁,放射性物质不会大量外泄,不会发生严重的核事故。

在固有安全性的基础上,高温气冷堆还具有温度高、环境适应性强、多模块灵活组合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