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社 | 这个男孩的幽怨涉及教育中的平等尊重理念

2022-10-20 11:48:15 作者: 潮评社 |

   一位男孩子花3小时做箭被其爸爸折断。爸爸认为,我怕伤着孩子。而孩子说:这东西对我来说很重要。

  这在中国现有教育的观念中非常容易出现撕裂,这也是大众对这个“小事件”予以关注的主要原因。

  01

  10月16日,上海一位11岁的男孩捡来树枝,花费3小时磨成箭,结果被其爸爸折断。他伤心地痛哭了两小时。

  孩子爸爸称,他磨得很尖锐,我是怕他伤到自己跟他说要没收掉,他不肯,跟他商量无果,就给他折断掉了。

  大约是感觉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被尊重,小男孩有些无助和崩溃,伤心得一发而不可收,他痛哭着对他的爸爸说:我3个小时磨出来的,我干啥不好啊,我好不容易磨出来一把箭,就被你一分钟给搞掉了。

  父亲也意识到自己没有好好沟通就这样做有些不妥,于是向孩子说了对不起,第二天,孩子原谅爸爸了。

  最后,爸爸跟孩子说了对不起。

  这件事情是了结了,可给予人们的思考一定会继续发酵。因为,这的确涉及到当代中国的一个教育问题。

  说小点,是相互理解尊重;说大了,那就是讲道理和平等。

  02

  家庭教育需要一种平等的氛围。

  说实在的,家长有时候确实不能够真正了解孩子,真正静下心来与孩子沟通。总是以自己的意识去支配、安排孩子,如果孩子有违背,就认为孩子不听话,就可能气急败坏,而不是去沟通和引导教育。

  这是许多家庭尚未变革过来的教育理念。

  我们不允许孩子叛逆,不允许孩子暴躁,而我们却经常一惊一乍,简单粗暴。从这个方面反思,家庭教育其实任务和分量都很重。于孩子们而言,家庭是他们人生教育的第一站,父母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你若简单粗暴,他也将没有耐心。

  孩子有时候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让他这么做,或者说父母也没有具体告诉孩子怎么做。这样,孩子的心态就会出现迷茫,可能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常会不知所措。

  有点粗暴教育的显然是父亲,他理当鼓励和赞赏孩子。即使要让孩子意识到危险也需要心平气和、有理有节地劝说,而不是粗暴解决。

  这类教育的缺失和失误依旧存在于不少的家庭中。家长要求孩子好好说话,自己也应该身体力行,去好好说话。这样的教育效果才能更好。

  03

  中国的教育几十年来的发展、变迁,仿佛跨越了好几个世纪。这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曾几何时,在绝大多数的家庭中,父母,尤其是父亲的权威性不容置疑。父母是家庭一切道理的“确立者”,孩子只有低眉顺眼“执行”的份儿。

  当然,这也算不上是“独断专行”,而是一定时代、一种大家认可的基础教育观念和标准下的共同遵守。

  而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和社会的快速进步改变了这种观念。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不少独生子女慢慢成为“温室中的弱苗”,“溺爱”教育进入了许多家庭,价值说不得,怨不得,更批评不得。这也让整个家庭的教育换了位,对于子女的娇惯使得不少家长无奈地放弃了对以往教育观念的坚守。

  在学校也基本如此。老师需要小心翼翼对待这些在家庭“娇惯”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因为,一句不太恰当的批评的话,可能引发一场风暴甚至酿就一幕悲剧。

  于是,孰是孰非变得模糊不清,尽管整个社会的教育理念人人心知,并未多么走偏,但是在家庭和学校呈现出来、实施起来,却明显变样。

  客观地评述这个事件,应该说,一个11岁的男孩捡到一根树枝后,物尽其能,在当今这个溺爱成风、兴趣索然的时代里,他以“铁棒磨成针”的精神,将这根树枝磨成了自己心爱的“箭”,是值得肯定和表扬的。

  这涉及公平教育的核心:平等、理解、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