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明朝兵部尚书,不费一兵一卒,就让外国国王对大明俯首称臣

2020-09-04 15:24:33 作者: 此人是明朝兵

导读:明世宗嘉靖十五年,由于安南(今越南)多年没有前来大明朝贡,惹恼了君临天下的嘉靖皇帝。为了给安南国王一点教训,嘉靖准备派遣大军征讨安南。后来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嘉靖皇帝没有直接征讨安南,而是派遣名叫毛伯温的大臣前往安南出使,对安南晓以利害,如果安南答应日后称臣纳贡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如果不答应再起兵征讨也不迟。

纵观古今历史,通过谋臣在外交场合折冲樽俎收到的利益和成效,往往比猛将征战疆场来得更加完美。比如毛遂和张仪苏秦就是凭借杰出的外交才华,在谈笑之中,打成了自己的外交目的。不过想要不费一兵一卒就让安南称臣纳贡并非易事,这需要一个极具外交才华的人物才能完成。

恰好,毛伯温就是这样一个口才堪比苏秦张仪的人物。《明史》记载,毛伯温是江西吉水人士,在明武宗正德三年考中进士,此后历任推官、监察御史、大理寺丞,在嘉靖年间得到重用成了兵部尚书。史料记载,毛伯温器宇不凡,意志坚强,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而且口才极佳,是一个善于做大事的人物。

嘉靖皇帝正是看中了毛伯温的这些优点才选中了毛伯温出使安南。当毛伯温以明朝兵部尚书的身份出使安南之后,得到了时任安南国王莫登庸的热情接待。不过这都是表面的客气,毛伯温是带着让安南国王臣服大明的使命来的,而安南国王却想给毛伯温一个下马威,因此两人在杯酒谈笑间已经开始交锋了。

当时安南的国王都是精通汉字汉文的,写诗作文都不是问题。酒过三巡之后,安南国王在酒席上即兴做了一首《咏萍诗》,请毛伯温欣赏。诗歌是这么写的:锦鳞密密不容针,带叶连根定计深。常与白云争水面,岂容明月坠波心。千层浪打诚难破,万阵风颠永不沉。多少鱼龙藏里面,太公无计下钩寻。

安南国王的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在写水中的浮萍,其实是暗藏深意。在这首诗歌里面,安南国王认为安南国根深叶茂,把明朝比喻成白云、明月和风浪,和钓鱼的姜子牙,而自比为密密层层的浮萍,和潜藏水中的鱼龙,认为明朝不能把自己怎么样。可以说,这首诗歌充满了桀骜不驯的味道,是在向明朝挑衅。

毛伯温是进士出身,诗词歌赋早已烂熟于心,安南国王的这首诗里中暗藏的用意,毛伯温一听就明白了。不过既然安南国王是通过诗歌向大明示威,自己自然也要通过诗歌来敲打震慑一下安南国王,并标明大明的威势和决心。于是毛伯温马上站起来也做了一首和诗。

毛伯温的诗歌如下:随田逐水冒秧针,到底原来种不深。空有根苗空有叶,敢生枝叶敢生心?宁知聚处焉知散,但识浮时不识沉。大抵中天风色恶,扫归湖海竟无寻。毛伯温这首诗表面看也是在写浮萍,但是其实每一句都在驳斥安南国王,毛伯温将安南比喻为水上浮萍,认为浮萍不过是随波逐流,同时毛伯温将大明比喻为大风,浮萍一旦惹恼了大风,就会被大风彻底刮得无影无踪。

毛伯温这是借诗歌向安南国王表明大明的底线和态度,警告安南国王不要太自以为是,一旦安南突破了大明的底线,那么将会带来严重后果。毛伯温是明朝的兵部尚书,又是这次的使者,因此他的态度就是大明的态度,安南国王自然不敢怠慢。再加上当时明朝早已集结了十二万五千大军,在边境驻扎,一旦毛伯温谈判失败,就会从云南和广西进入安南。

安南国王对此自然非常清楚,因此他在得知了明朝的真实态度之后,知道和明朝硬碰会损失惨重,于是他主动上降表向明朝投降称臣,被嘉靖皇帝加封为安南都统使,子孙世袭罔替。毛伯温凭借杰出外交才华,不费一兵一卒就降服安南,真可谓是“三寸之舌可抵百万雄师!”

参考资料:《明史》 《坚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