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然法则》作者阿尔瓦雷斯:孩子不自信,多因家长代劳过多

2022-10-21 20:51:01 作者: 《儿童自然法

事实上,站在儿童角度上说,单年龄班级毫无意义;站在老师角度上说,想靠一己之力为一个班30个孩子提供足够多的知识也是一件令人精疲力竭的事。这种情况下,儿童无法从同龄同学那里学到多少东西,甚至什么都学不到。所以其成绩和进步只能以成人所能提供的内容为限。

儿童的心灵是在不断发展成熟的,而认知和社会信息匮乏对他们来说会是一种煎熬。他们极度渴求新体验与新知识,在无法获得满足时就自然而然地会产生无聊感,出现捣乱行为。

在混龄班级中,如果儿童已经学会了独立自主,已经能够单独、成对或成组开展活动,那么知识及其传播力将会随着班级中孩子数量的增加而倍增。此时,老师的数量不再是1,孩子们可以互为老师。每个孩子都能通过互动、解释、观察同伴的方式,以超常速度学习并巩固自己的知识。

如果年龄差距在一到三岁,那儿童就能进入维果茨基(前苏联心理学家)所说的“最近发展区”:在这个区间里,孩子可以学会一些自己还做不到、但略获帮助便能做到的事。小孩子喜欢看大孩子做事,而大孩子在努力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能强化并完善自己的知识。没有哪位老师能与混龄儿童之间的倍增传播力竞争。在一天中,儿童之间会发生数百次互动,知识技能由此得到分享、传递,于是快速发展。在混龄配置中,老师无法再去掌控知识传播过程。老师必须改变姿态,否则很快就会感到力不从心。

由于可以全天获得丰富多样的社会体验,还可以获得成人的帮助,每个儿童很早(3岁起)便能发展出高尚的道德与为人处世的能力。他们每天都要数十次地尝试理解对方,有时是为了向对方提供有效帮助,有时则是为了成功表达自己的想法。按年龄分班时,很自然就会产生互相比较与竞争心态,但在混龄班级中却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形。由于每个人的期末目标都不一样,这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就能获得这样的体验:优秀并不意味着去当班里那个唯一的最好,而是大家一起变得更好。

此外,混龄班级还能产生凝聚力和安全感:大孩子关注小孩子的需求,小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安心、更受鼓励。初入园、首次进入混龄班的儿童,即使还不熟悉这个群体,也很少会哭。教师则终于能够逃脱强迫、掌控、疲于奔命的教学状态,去发挥全部能力,按照儿童的兴趣和发展步调去陪伴他们。此时的教师变成了向导,为班级注入灵魂,然后去观察个体与集体智慧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