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社 | 这样的行为只会使事态“恶向”升级

2022-11-10 10:28:24 作者: 潮评社 |

  11月8日发生在南京市玄武区某小区的“两男童疑因抢玩具打闹致一方头部擦伤,受伤男童家长上门掌掴男童并推倒老人”事件持续发酵,引发无数网友关注。

  它引出了一个现实存在又不太好启齿非常明确表态的事:小孩子有矛盾大人该不该参与?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参与?

  01

  被掌掴男童的母亲唐女士讲述了事发的过程及起因。她说,11月8日18时许,其接幼儿园老师电话通知,称她5岁的儿子航航在幼儿园与同学小鲁产生矛盾打架了,造成对方头部有擦伤。

  随后,她电话给孩子奶奶,要他们上门给受伤的孩子道歉。

  唐女士称,儿子跟她说,小鲁想抢他的充气棒玩具,他不想给对方,然后两人打了起来。事发时,幼儿园老师先将两人拉开。

  拉开之后,航航有点气不过,后来又去打了(小鲁),可能把头打破了。在得知事情后,他们就准备上门道歉。

  但在他们还未上门道歉前,对方一家三口先来到了他们家里,没想到小鲁爸爸动手打了航航。

  事发视频显示,11月8日19时27分许,一男子对一名男童批评教育时,突然一巴掌将男童扇倒在地。男子反复问道:“还打不打人?”,男童从地上站起回答称:“不打了。”随后,疑似男童爷爷与男子之间发生推搡,男童爷爷先拿一把蓝色塑料椅子砸向男子,又再次拿另一把木椅子欲砸向男子时,被男子推倒在地。

  目前,当地警方已介入,正在调查。

  02

  事情的经过就是这样。

  事实上,这类小孩闹矛盾家长“积极”参与的事情近年来越来越多,而且正确处理的和错误处置的几乎平分秋色。这就不能不引起大众的重视。

  孩子们之间因为小事情闹别扭本来是很正常的事,过了以后,往往友好如初,不会过于放在尚未成熟的心智里,甚至玩笑式的矛盾还有利于增进友谊。

  所谓“不打不相识”尽管是互相谅解的说辞,但小事绝不会影响孩童之间的友情,更不会对其造成什么医治不了的伤害,包括身体和心灵。

  但是,如果家长出面“做主”,矛盾就会立马升级,事情就会变得纷繁复杂,甚至难以逆转和平息。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仅给孩子们之间很快的友情修复设置了重重阻隔,也会把事件引向不友好的方向。

  说到底,是家长的非理性介入造成了这个的结果。如果换一种正确的态度参与,就不至于导致如此结局。

  3

  这类事件追根溯源还是环境和教育导致的。

  论大环境,几十年的中国独生子女时代,造就了一批没有亲兄弟姐妹的孩子,他们没有“同胞”相处的经历和经验,爸爸妈妈都只“属于”他(她)一个人,这样的家庭生长环境很容易产生“唯我独尊”的独裁心理,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连学习“谦让”的机会都非常难得。

  这样的环境下,是非变得模糊、抽象,不能市场以活生生的例子显现出来。

  另外,独生子女成为上面至少两辈人的呵护对象,他们唯恐其受哪怕半点委屈,不管是物质给予,还是精神培育,都在一种任性、不太健康的方式下进行。

  这样的教育理念,导致的就是孩子们的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丢失了传统观念中文明了几个世纪的谦卑和谦让。家庭里是“霸王”,学校里依旧不吃亏。

  不光在家庭中,在前两辈人面前受不得半点委屈,在更广阔的交流环境,比如学校里,有些孩子一样不受委屈。有的家庭甚至从小就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别人打骂你,你绝不谦让,要以更狠的方式还回去。

  尤其,个别家长喜欢在这种错误理念下将孩子们之间矛盾“升级”,上升为两个家庭间的矛盾或者伤害,这是造成小事件扩大化的主要原因。

  要正确地教育培养一代心态健康的人,否则,起源于一件小事的矛盾几经升级,可能酿成一场不可把控的悲剧。这不光值得家庭注意,还值得引起社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