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至130/80毫米汞柱!《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

2022-11-14 00:50:49 作者: 我国高血压诊

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为收缩压大于等于13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80毫米汞柱。昨日,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专家表示,新版指南的发布,保护的人群将更广,也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我国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

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会于线上举行。该指南由以心血管科和高血压为主的多领域专家研究制定,就高血压领域有关诊断、评估和治疗的多个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

新版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由收缩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下调至收缩压大于等于13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80毫米汞柱。

医生在指导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图片来源:武汉市中心医院提供).jpg医生在指导患者进行血压监测

新版指南还推荐,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1级和2级。1级指的是,收缩压为130-139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80-89毫米汞柱;2级指的是,收缩压大于等于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毫米汞柱。新版指南认为,将患者按这种方式进行分级,有助于简化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分层,且满足制定启动降压治疗决策的需要。

“我们心血管医生也很盼望指南的修正,因为高血压诊断界值越低的话,实际上对心血管的保护就更强一些。”13日,武汉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他说,其实,以前的指南,针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者高血压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已经建议将血压下降到130/80毫米汞柱。如今,新的指南,相当于是希望普通人、初发高血压患者等也降到这个水平,相当于是把高血压的控制强度加强了,这也体现了“治未病”的思路。根据此前的指南诊断标准,我国大约有3亿高血压患者,以新的指南诊断标准估算,我国高血压患者数量将大大增加。

他表示,高血压和糖尿病、高血脂症一样,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目前高血压呈现年轻化趋势,“控制好血压,有助于减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他表示,虽然下调高血压诊断界值,会使纳入高血压范围的人群增多,用于前期治疗的费用可能略有增高,但是,用于后续治疗严重并发症的费用会大幅度降低,并且会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要精准记录及有效控制血压

陈刚建议,市民要定期体检,了解自己身体状况。提高对于高血压病的认识,遵循医嘱进行合理规范管理、精准记录血压,并定期随诊,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争取达到有效控制。

那么,如何进行高血压管理呢?新版指南推荐,高血压的诊断,可依据诊室血压测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血压监测,如有条件优先选择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于高血压管理,建议首选家庭血压监测;若条件不允许,建议根据诊室血压测量结合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进行管理。

家庭血压监测,建议每天早、晚各测量1次。每次测量至少连续获取2次血压读数,每次读数间隔1到2分钟,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若第1、2次血压读数的差值大于10毫米汞柱,则建议测量第3次,取后2次读数平均值;测量血压前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饮酒、喝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吸烟;在每次测量之前,安静休息3到5分钟。

推荐早上在服药前、早餐前、排空膀胱后测量血压。建议晚上在晚餐前测量血压,条件不允许时,建议在睡前1小时内测量。初诊或血压未控制的患者,推荐每周至少连续3天进行家庭血压监测。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建议每周进行1到2天的家庭血压监测。推荐成人采用经过标准化方案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