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排起长龙不停歇 看浙江医院急诊室的日与夜

2023-01-03 09:51:33 作者: 救护车排起长

   当夜幕降临,医院里“急诊”两字亮起,前来就诊的患者依然络绎不绝,急救车闪着蓝色警报灯频繁进出。

  疫情吃紧、人手紧张、床位不足……作为医疗救治的第一战场,各大医院的急诊室最先迎来了疫情高峰的冲击。

  2023年的第一天,记者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急诊室蹲点,跟随医护人员奔跑的脚步,记录下他们拖着并未“阳康”的身体,与病毒忘我搏斗的4个瞬间。

  时间 7:00

  急诊室的跨年夜

  清晨7时,天蒙蒙亮,破晓的晨光正在唤醒沉睡的城市。

  灯光彻夜长明的急诊室,此时迎来了最为安静的时刻,偶然传出几声病人的咳嗽。通宵值班的急诊科医生吴建雄,掀开急诊室门口的加厚棉布门帘,身子刚往外一探,顿时被一股冷到骨子里的寒意吓了回来,脑子倒是一下子清醒了。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吴建雄回到急诊抢救室,沿着原本并不宽敞的场地又巡查了一圈,这里到处挤满了病床,走哪都能听到监护设备“滴滴答答”响个不停。一晚上,他已收治了30多名病人,很多都是120救护车送来的,几乎都是高龄、“白肺”、病情危重。

  过去,半夜往往是外伤急诊的高发期,患者多是车祸、醉酒、摔伤等,而如今几乎是清一色的肺炎,基本为新冠阳性,且收治病人数量超以往数倍。

  “下半夜送来的,往往是急重症患者,麻痹不得。”吴建雄说,很多老人发烧了几天,安静居家不太动,家里人开始以为只是精神不好,等到送来的时候就已经很危险了。其中,最关键的一个指标就是血氧饱和度,正常人体在95%以上,而很多老人只有80%多,更严重的只有70%。相对低氧的病人需要进行吸氧,甚至要用高流量氧疗、无创呼吸机,个别呼吸衰竭的病人需要气管插管。

  每一次诊断都是争分夺秒,每一次抢救都是生死时速。“把最后一台呼吸机搬过来!”凌晨2时许,一名70多岁的老人被诊断为呼吸衰竭,随时有生命危险。吴建雄果断使用呼吸机为患者进行人工通气,暂时让老人渡过了难关。事实上,随着病人持续增多,急诊科的人力、物资都在吃紧。

  一个通宵下来,吴建雄感到非常疲惫,毕竟他自己也刚“阳康”。他曾一度发烧到39.7摄氏度,吃了退烧药后继续上班,没有请假,只因急诊室缺人。

  天色越来越亮,吴建雄抽空拿出手机,刷了刷昨晚跨年夜的祝福和消息,给家人回了一条信息:新年快乐。

  时间 10:35

  排长龙的救护车

  出租车、网约车、私家车……10时35分,庆春院区门口早已排起了长队,队尾延伸到了远处的秋涛北路。伴随而来的是大量病人涌入,医院在这个时间点进入流量高峰。

  与此同时,医院门口排着七八辆120急救车,蓝色警报灯不断闪烁,让气氛更为紧张。只见一辆车子刚停稳,车后门“哗啦”一声旋即打开,一个躺着病人的担架被迅速推出,急救员一路小跑把病人送进急诊室。

  这时的急诊室已人满为患,正中间的预检处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几乎每个护士同时应对两到三名病人或家属咨询。偶尔,两方家属会因排队先后而争执,但随即在互相体谅中回归平静。

  椅子上的病人在咳嗽,轮椅上的患者在吸氧,折叠床上的老人在发烧……所有就诊者或在排队,或在等叫号,或在等床位。刚被120急救车送进来的病人,在抢救室门口排着队伍,等着急诊室分诊分级安排。

  看着不断有病患被送进来,急诊医学科主任洪玉才很是焦虑。“昨天我们庆春院区接诊量达到1400人次,今天人数也不少。目前抢救室一直是加床状态,老患者刚被送往住院部或者ICU,新患者立刻就补进来,现在看来,床位还是远远不够。”站在急诊室大厅的洪玉才见缝插针向记者介绍,这段时间,随着阳性人数激增,抢救室满员爆棚。

  急诊室的悲喜,不以个人意愿发生改变。即使医护人员已经很努力,面对源源不断的病患涌入,仍然有些吃力。

  “这位老人已经4天没有进食了,全身乏力,呼吸不畅……”抢救室门口,身穿蓝色防护服的120急救员章敏着急地向预检台的护士递话。他不仅为担架上老人的身体担心,更为这段时间各大医院急诊室床位都异常紧张而焦虑。等待抢救的时间越长,对紧张的120急救资源来说无疑越是雪上加霜。

  幸运的是,这位老人吸了一会儿氧气之后开始苏醒,原本泛白的脸庞有了一丝血色。5分钟后,章敏替老人租借来了一把共享轮椅,将他从担架背到轮椅上,同时老人也等到了急诊医生的就诊。

  离开急诊室时,章敏数了数门口排队的120急救车,还有6辆,看着担架被有序送进抢救室,他这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时间 15:30

  “第二战场”挤满了

  面对蜂拥而至的患者,如何有序迎战“高峰”?

  15时30分,记者在庆春院区咨询台前看到,这里醒目地竖着几块临时指示牌:“如您有咳嗽咳痰、咳嗽伴胸闷请到呼吸道急诊”,“输液(输液室移至老门诊大厅)”。

  一周前,经过医院领导层紧急决策,急诊、后勤等部门迅速拉好微信群开工。3个小时的紧急改造后,人满为患的急诊室在原来的老门诊大厅开辟了“第二战场”,分流了大半病人,全力保障急诊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效率。

  从入口预检、分诊开始,整个老门诊大厅按逆时针方向,设置了输液(核对药物)、抽血、急诊诊间等标识,每个项目前都排着一条长长的队伍。

  大厅原来空旷的中心位置,现在摆满各类座椅和输液架,坐满了输液患者。“护士,没位置坐怎么办?”“护士,针打完了快来拔针!”“哎呀,他回血了怎么办?”“一定要留针嘛?”诉求此起彼伏,负责监测的护士推着小车,穿梭在人群间忙得脚不沾地。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