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海岛如何应对返乡潮和防重症?记者实地探访

2023-01-13 09:49:18 作者: 山村海岛如何

  “胸片显示肺部有轻微感染,不用太担心,没有‘白肺’现象。”看今年75岁的林大爷很焦虑,戴其乐指着胸片耐心解释。

  “我抗原转阴三四天了,怎么还是头晕、乏力。”“医生,我这两天全身酸痛,是中招了吗?”……尽管患者很多,但戴其乐不急不躁地回复每个人的问题。

  一天24小时,他们要服务近200名病人。在医护染病减员与患者骤增的双重冲击下,桃花镇中心卫生院统一人员调配,确保5个服务站都能正常运转,还顶着压力增设1个发热诊室,减少发热病人就医排队时间。

  冒着严寒送医送药

  时针指向11时,看完了上午挂号的40多名患者,戴其乐刚准备喘口气,电话响了。“医生,我老伴一周前做了肺部手术,又感染了新冠病毒,行动不便,能来帮我们换下药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位阿姨焦急的声音。“您别急,我现在就过来。”戴其乐记下地址后,背起药箱就出了门。

  五六分钟后,车停在一幢老商品房楼下。身穿隔离服、背着四五公斤重的药箱,戴其乐费了不少力气才爬上五楼。“大伯,恢复得怎么样?”一进门,戴其乐就笑着跟老人打招呼,紧接着便开始换药。“你刚做完手术,一定要注意不能咳得太重。”戴其乐一遍遍叮嘱。

  自防疫工作的重点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后,桃花镇中心卫生院筛查出上百名60周岁以上、有基础性疾病、行动不便的重点关注人群,每日电话随访;并将值班医生的电话告知对方,不论白天黑夜,一个电话,医生上门诊治。目前,该院已提供上门服务20余次。

  不知不觉快下午1时了,戴其乐匆匆扒了几口冰冷的盒饭,又回到工作岗位。正是他们一刻也不松懈的坚守,让海岛老人在这个寒冬有了最温暖的“医”靠。

  争分夺秒紧急转运

  海岛医疗条件相对较差,若出现危重症病人怎么办?普陀区制定了新冠病毒感染者海上交通应急保障方案,为偏远海岛危急重症病人畅通生命通道。

  记者蹲点当晚,一场紧急转运在桃花岛上进行。“医生,我爸感染了新冠病毒,他还患有尿毒症,现在状态很不好!”当天18时30分,子女带着60多岁的陆大伯来到桃花镇中心卫生院。当值医生接诊后立刻对老人进行检查,发现老人血压只有84/58mmHg,处于休克状态,吸氧状态下血氧饱和度也只有90%,远低于正常值。

  “病人出现危重症,急需转运!”当值医生立马将情况汇报给院领导和桃花镇政府。此时客运航班已经停航,桃花镇政府紧急启动海上交通应急保障联动机制,安排专船进行运送;院里则安排医护人员全程陪同。

  20分钟后,病人被送上专船。19时35分,专船靠泊沈家门墩头码头,普陀医院的救护车早已等在岸上。由于送医及时,目前老人病情稳定。顾勇告诉记者,这段时间,这样的紧急转运他们已经开展了7次。

  (记者 黄宁璐 共享联盟·普陀桃花 翁荣浩 通讯员 何妮珈)

  苍南县霞关镇霞关村

  上山下海遍访老人

  站在浙江最南端的苍南县霞关镇霞关村山头,看着日头渐入大海,霞关村对口的家庭医生吴华生来不及欣赏眼前美景,趁着去下一户老人家里的间隙,拉下已经变形的口罩大喘了口气。

  霞关镇是“中国虾皮之乡”、浙江省5A级景区镇。再有一周,镇里就要迎来上万的返乡人和游客,村里的防疫面临更多不确定性。担着为全村老人把好健康关的重任,吴华生近一个星期已经在山路上走了上百公里,“再忙也得赶一赶”。

  近日,记者走进霞关村,与吴华生一起体验这场老人的“健康守卫战”。

  巡村:每天的平安接龙

  傍晚5时,老吴从霞关镇中心卫生院出发了。时间点是精心挑选的。山里老人睡得早,这个时间点出来,既不耽误上班,又能赶在老人们睡觉前结束随访。

  第一站,我们去的是霞关老街。街道宽不过3米,依山而建。“我肚子胀,吃不下。”79岁的林细香老人躺在床上,感染新冠病毒十多天,仍然有腹胀、乏力等症状。测了血氧和体温,都正常。“明天一定要来卫生院,好好做个检查。”从医31年的老吴用闽南话不断叮嘱老人的儿子。

  当天,老吴给自己定的任务是随访35个老人。霞关镇的18名家庭医生组成5个团队,重点对接65岁以上老人,并按是否有基础疾病、全程接种疫苗等进行“三色管理”。红色须每周电话或上门随访3次,黄色2次。霞关村共有237位65岁以上老人,老吴自我加压,每周至少都上门一次。

  一趟走下来,要3个多小时。走完最后一户,已经是晚上8时多了。老吴打开手机微信群,在里面接龙,“霞关村健康咨询2人,随访35人,电话导诊3人。”卫生院有每天随访后接龙的规定,也是就全镇的情况报个平安。

  上岛:约定的特殊符号

  抬头可见青山,低头可望大海。上山下海,是老吴的常态。我们第二天的任务,是随访南关岛。作为浙江最南端有人居住的小岛,南关岛上住了11位老人,都是空巢、独居老人。

  早上9时,摆渡船穿过霞关港,缓缓靠岸。刚上码头,就是一栋低矮的平房,74岁老人黄家钏和妻子住在这里。量完体温和血氧浓度,老吴递给老人一板对乙酰氨基酚片备用,并叮嘱用法、用量,但老人表示记不住。

  “村里老人大多不识字,不会讲普通话。”老吴有他的办法:在包装或纸片上划上特殊符号,一横代表一天吃一次,一竖代表一次吃一粒,以此类推。

  同行的村干部告诉记者,农村老人很少出门,尤其住在山里和海岛上的,因此目前感染率相对较低。霞关村的237位老人中,目前有131人未出现新冠相关症状,占了一大半。

  “在外的年轻人回乡拜年是个挑战。”老吴不无担忧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