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如果采用煤、气、电等资源,热能的转化效率只有80%至90%,且燃烧过程中会造成污染排放,但区域供暖一般采用空气能、水源热泵技术,热能转换效率可达400%。譬如江苏常州高铁新城智慧综合能源站1号能源子站,可为600万平方米建筑群提供集中供暖和制冷服务,可减碳8万余吨每年。
在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陈金花看来,杭州并非没有合适的集中供暖路径,“可以尝试区域性集中供暖,几个小区联合起来,以能源站的方式供冷供热。”在入住使用率较高和对舒适性需求意愿较强烈的部分小区,集中供暖相比各户独立的分散式供暖会更为节能。
要做什么?集中供暖能否进入民生实事
回到集中供暖这件事上,“想不想”比“能不能”更重要。
回溯杭州历史,不乏遵循群众呼声,将老百姓的“关键小事”,放入民生实事的案例。
譬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早在2000年初,就有市民在提出想法,此后经过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市民代表的多次建言献策,最终在2017年,老旧住宅增设电梯作为单项首次入选杭州市十大民生实事项目,此后连续六年都被列入其中,截至目前,累计5万多户家庭告别“爬楼时代”。
翻开杭州的民生实事史,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全城管线“上改下”、截污纳管、雨污分离、绿化提升……从筹办G20至今的每一件民生实事,都延绵数年,其中不乏阵痛和杂音。但时至今日再回头看,只要不怕“折腾”,从百姓需求出发,最终就是能点亮民心,擦亮“窗户”。
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民生工程,这是一笔不能计较眼前得失的“民心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集中供暖就该草草上马、盲目推进。毕竟面对杭州城镇过千万的人口,要解决的细节问题还很多,特别是有个别老旧小区加梯不利的前车之鉴,集中供暖如何凝心聚力、如何量体裁衣、如何降低供暖成本等,都需要仔细调研评估究竟“行不行”。
曾担任省能源集团董事长的童亚辉就指出,一条南北供暖线,界定了不同的建设标准和建设配套。江南的住房建筑与北方不同,设计多关注房屋通风问题,并不具备保温条件。对此,政府部门应考虑修改现有建筑规范,提高建筑保温性能,以满足居民的供热需求。
也有专家建议,有经济能力的城市,可以参考北方城市对电采暖采用独立计价的方式,对居民取暖进行费用补贴,一方面提升居民获得感,另外也逐步推进基础设施入户,为未来集中供暖的实现打下基础。
说一千道一万,大多数人的需求,是施政行为的最终旨归。宏观笔直的地理线条和严谨理性的数据曲线,有时候都无法代替具体直观的身体感受。
就像不少杭州网友说的那样:一直以来都习惯“以民心之尺来丈量发展之路”的杭州,是否可以将集中供暖列入民生实事的考虑范畴之中?
我们相信,有心谋之,诚心求之,虽不中,亦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