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尽量多备货了,没想到还是备少了。”这些天,柯桥中国轻纺城,人头攒动。窗帘门市“对白”负责人劳艳婷从正月初七开市忙到元宵,一直在接单发货,催工厂加快生产。
超乎意料的“开门红”,在防疫政策优化后的首个新春开市,出现于浙江大多数专业市场。浙江方林汽车城,正月初三就开出第一单;义乌国际商贸城,2月2日开市首日涌入千余名外商,人流总量恢复至疫情前水平;浙南茶叶市场,商户赶在新茶上市前的空档装修门头,喜迎全国客商……
专业市场,指经营单一商品或某一大类商品的商品交易市场,因规模大、活力强,常被视作经济的晴雨表。近日,记者蹲点采访多家专业市场,触摸“专业市场大省”浙江的经济脉搏。
“我们想今年好好搏一搏”
市场火热超预期
“正月初七开门,初三客户就来了。”方林汽车城保时捷中心,市场经理刘笑南至今觉得“梦幻”:新年第一位客户去年做生意赚了钱,想给家人选购新年礼物,也为店里送来了“开门红”。
客户客商来得早,开单早,行情早……一个“早”,概括今春开市首要特征。柯桥轻纺城北联市场,正月初五就有外地客商光临,初七开市时一度出现“人挤人”。
“大家很有信心,当然要早点动起来,晚了可能错过行情。”尼泊尔客商毕需努兴奋地说,自己在年前就往尼泊尔发送了200份来义乌采购的邀请函。
数据更能刻画急切的心情。轻纺城仅北联市场开市首日的开门率达到98%;义乌国际商贸城商户开业率也超九成,总人流量超22万人次,较去年同日上升14.8%;方林汽车城从开市到元宵节前,每天进店客流上百批,客流量几乎和平时周末一样多。
饶是市场嗅觉灵敏的经营户们,也对眼前的景象预料不及。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经营户陆庆荣在开市首日一上午接到十多个订单。他趁理货、开单间隙,忙着联系后方工厂招人,今年产能提升50%。去年才进驻方林汽车城的比亚迪中心,销售总监陶鑫波把今年销售量定为“去年的两倍”。
各种招工广告如雨后春笋冒出。司机、客服、打包工、裁剪工……各环节都在要人。
有些经营户甚至早早在扩张。福多拉饰品的店铺一口气从1个增加到3个。“三九月”女装面料门市负责人范成琪,把较靠内的店铺搬到轻纺城人流最密集处,房租翻了一倍,“我们想今年好好搏一搏!”
哪怕还没到销售旺季的市场内,“春风”也开始拂过。平湖中国服装城主打羽绒服,正月初八开市当天,有不少客商来补货、了解反季产品、走访商户。经营户们说,“做市场的,怎会有闲暇时光。”
位于松阳的浙南茶叶市场,本地茶还有几天才上市,但来自贵州的春茶开始飘香。松阳茶人叶洪清说,这就是专业市场的力量,总能“春江水暖鸭先知”。
采购、生产、销售、运输等各环节在提速
市场引领再发力
尽管延续13年的“国补”政策已退出历史舞台,新一年,浙江方林汽车城仍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引进力度。到今春开市,已进驻新能源汽车品牌28个,占比约达七成。到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门店看车的消费者络绎不绝。
“市场不止是一个交易场所,还要与时俱进,发挥引领作用。”作为全国首个引进新能源车巨头特斯拉的汽车销售市场,方林总经理林荣辉一句话道出浙江专业市场的雄心。
在“民营造车第一城”台州,汽车市场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方林所在路桥区,人们还在热议去年秋天“500万元消费券产生42倍拉动效应”的盛况,新春补贴达300万元的汽车促消费活动又于2月8日开始了。路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科副科长王美华说,今年的目标是助推汽车等消费市场全面升级。
专业市场的影响力,远不止在消费。
义乌国际商贸城,开市当天一早,印度外商迪帕克就直奔四区,在一位合作了10多年的老客户那下了一个价值200万元的船袜设备订单。“上个月在我的邀请下,至少有60名客商有意向近期来义乌采购。”迪帕克观察,当前印度对鞋袜类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需求很大,外贸以肉眼可见速度在回暖。
毕需努则在期盼加德满都与义乌之间的直飞航班。两地间的物流今年已再次提速,走青藏铁路直接从义乌运到拉萨,再走公路从吉隆口岸出关,时间可压缩到8至12天。他说,大家对“一带一路”再提速充满希望。
在柯桥中国轻纺城,不少窗帘经营户把注意力转向生产端。“生意太好了,就怕厂里跟不上。这两天在忙着招人、买原料。”一名经营户说着“甜蜜的烦恼”。服务他们的北联市场负责人金厚庆,面对最近一周平均每天4万人次的人流量,已感受到如何保证供应链快速反应的压力。
站在市场内,记者仿佛看到采购、生产、销售、运输等各环节都在提速。
“在专业市场,可以最直观看到‘双循环’战略的实施。”中国轻纺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百通这两天在忙一件大事:计划于3月重启停滞了近三年的对外交流活动,组织百余户商户参展参会、开拓海外市场。
以前靠信息差就能做生意,现在要靠综合水平
市场门槛再提高
一片“开门红”中,记者听到有些“尖锐”的声音:店不好开了。浙南茶叶市场,有商户一边翻通讯录一边删联系人,“好多客户转行了”。中国轻纺城,2022年注销市场主体3630家,商户们见惯了店铺开开关关、转转让让……
但商海沉浮,本就是常态。更何况,中国轻纺城2022年新增市场主体多达6262家,净增2632家。
“这意味着市场门槛再次提高。以前靠简单的信息差就能做生意,现在要靠产品、靠贸易能力、靠综合水平。”多家专业市场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