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充电桩市场“赚钱难”

2023-02-10 22:30:00 作者: 千亿充电桩市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1月12日发布的数据,2022年,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59.3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同比上涨91.6%,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持续上升,同比上升225.5%。截至2022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521.0万台,同比增加99.1%。2022年公共充电站增量为3.7万座,保有量为11.1万座。

从充电基础设施与电动汽车对比情况看,2022年,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259.3万台,新能源汽车销量688.7万辆,桩车增量比为1:2.7 。

“2022年充电基础设施与新能源汽车继续爆发式增长,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能够基本满足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中国充电联盟在数据报告中指出。

在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后,华安证券也曾发表过一份研报测算,称试点工作期间(2023—2025年),国内新增公共充电桩市场空间为510亿元,公共充电桩增量市场复合增速将超46%。

另根据英大证券在2022年11月发表的一份研报,以车桩增量以及充电桩单价测算,预计2023年至2025年之间,公用充电桩市场空间为1536.3亿元,私用充电桩市场空间为126.7亿元。

“今年以来政策驱动持续超预期,加上新能车市场扩张本身就增速较快,所以未来几年充电桩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充电桩建设的进一步加快,充电难、充电慢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像是假期开电动车自驾长途,或许就再也不是一件麻烦事了。”郝鑫表示。

“战局激烈”赚钱难

广阔的市场前景,让许多充电桩从业人士心潮澎湃,但其中并不包括王峰,他是长沙一家电桩企业的区域销售,过去几年间他的销售业绩一直在保持增长,作为一名普通打工人,顺利地在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分得了一杯羹。

王峰所在的企业位于汽车充电桩产业链的上游,主要生产并销售各类电桩设备,从逻辑上来说,其客户大多数本应为中游的充电运营商,但在实际工作当中,他却遇到过各色个人投资者。

“大家都知道这是个风口,所以很多个人都想着看能不能投钱来建个电站赚点钱,有些小企业甚至开发了自己的APP来运营电站。”王峰表示。

“充电桩产业链现在呈现的是比较分散的行业格局,不论是上游还是中下游,因为充电桩这类产品本身并没有什么技术门槛,产品同质化严重,充电站建设也属此类,很多自持物业或具有一定资本的中小企业,甚至个人都可以投资建设一个电站。”郝鑫告诉记者。

不过,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王峰开始注意到,客户对于电站运营的关注度在明显上升,“以前客户一来就是点名要多少台设备就拉走了,现在都在问我投资一个电站一天能有多少流水,回本周期是多长,要考察得非常详细。”王峰说。

但是在电站投资及运营上,王峰所在企业并没有一套成熟方案,在他看来,充电站的投资及建设在很多方面都不可复制,例如,各地政府的补贴政策、场地的报备审批、桩网间的协调,都需要投资者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

王峰以一个位于一线城市典型的20个车位、120KW的双枪充电站的投资建设流程,向记者举例说明:“电站建设首先是选址,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建设场地情况怎么样?是自持物业还是租赁?是停车场还是未开发的荒地?附近变电站容量能不能接受?场地位置车流量怎么样?是不是挨着商圈、小区、办公区?”

在选址确认后,电站投资者还需要到当地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及土地审核,并向地方电网提出电力申请,明确供电方案,购置变压器,委托设计聘请有资质的施工单位。

王峰告诉记者,仅上述选址、规划、备案审核等前期工作,电站投资者就需要准备30万元左右的预算。而在设备购置方面,目前主流的120kw双枪充电桩,单台设备6万元左右,20个车位的场地就需要购买10台,再加上后续的电缆、道闸、监控施工,也需要20万元左右的成本,在不考虑场地租赁费用的情况下,就需要110万元左右的投资预算。

而一百多万的投资,回本周期却十分漫长,因为目前充电站的盈利手段十分单一,主要依靠电费差价及额外的服务费赚取回报。

“目前国内一线城市的充电费用大多在1元/度左右,峰时价格能达到1.5元,谷时价格最低在0.7元左右,此外还会每度电额外收取一笔两毛至三毛的服务费,在满负荷运营状态下,一天能有两千元左右的收入。”王峰表示。

看起来似乎很美好,但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想模型下的测算。实际情况下,充电站很少会出现满负荷运营的情况,经常会出现大面积的空闲,或是出现车辆占位的情况。

“把充电站当免费停车位,插上充电枪但是不充电人走了,这种情况在电站运营中很常见,大大影响了运营效益。”王峰说。

此外,电桩也需要每半年甚至更短时间联系厂家进行运维,这又是一笔额外的成本。

“电站运营起来,实际情况会很复杂,现在很多一二线城市的电站布局不合理,很多电站扎堆建到一块,大家卷得都不挣钱,然后现在充电平台又多,各家之间互不兼容还老打价格战,动不动就是免费充电、免服务费,电站投资者还要给充电平台、导航地图额外去交引流费用,不然就没有用户流量。”王峰指出。

在此背景下,当前大多数电站的建设,主要还是依靠各地政府给予的补贴驱动,以深圳为例,根据深圳市发改委颁布的最新补贴政策,按照充电设施装机功率,对直流充电设备给予400元/kW建设补贴;对40kW及以上交流充电设备给予200元/kW建设补贴,40kW以下交流充电设备给予100元/kW建设补贴。

较高的建设补贴及电站运营的麻烦与复杂,让许多企业及投资者抱着“薅羊毛”的心态加入到了充电站建设当中。“我经手过很多项目,选址非常不合理,既不在路网上,也不在大车流量的地方,可能是荒郊野岭,反正买上一些便宜设备往哪一按就去申请补贴。”王峰表示。

郝鑫认为,任何行业诞生初期都要经历一段粗放式发展的阶段,当下的充电桩行业还处在激烈竞争的态势中,在充电技术未见突破的情况下,许多平台乃至生产厂商为了抢占市场就在量上打起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