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广大家长非常关心孩子入学后能不能进行体育运动、能做哪些运动以及如何科学运动。2月16日,海南日报记者采访了海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李爱春就上述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需要根据所处阶段与实际病情进行判定
孩子入学后能不能进行体育运动、能做哪些运动需要根据孩子当前所处的阶段与实际情况进行判定。李爱春表示,一般情况下,“阳康”后不立即进行体育运动。在没有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阳康”一周后可逐渐恢复体育运动,将有助于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但是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如果出现咳嗽、气促、心悸等症状,立即停止运动。
痊愈后循序渐进进行体育运动。李爱春表示,痊愈后,则需根据当前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进行循序渐进地运动,前期以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建议心率不超过120次/分钟,包括散步、拉伸运动等,以不引起身体不适为准。当身体逐步适应后,逐渐可以进行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等复杂运动。不可贸然进行高强度运动,避免可能造成的心肌损伤。若稍微活动后感到疲劳或其他症状加重,请及时停止体育运动,必要时前往医院检查,遵医嘱再开展运动。
需要依据个体健康状况进行“处方式运动”
此外,还需要根据个体健康状况与体力活动水平完成健康筛查、风险分层后,进行“处方式运动”。李爱春建议,入校后学校应根据学生感染病毒康复后不同时间和病情分阶段进行教学及运动指导。通过“Borg主观疲劳感知评估”“体能状况检测”等方式,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进行摸底,做好运动前的健康筛查、风险分层,为后续运动处方式教学奠定科学基础。
开学第一课,先进行体育理论教学。李爱春建议,采用师生共同研学的方式,调查分析学生当前的健康状况、体适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探寻科学的健康促进方式,让学生掌握自我筛查、自我保健的方法,达到双重保障、双向促进的效果。
根据体育课健康分组的组别,开展运动处方式教学,做到循序渐进,并运用Borg主观疲劳感知量表实时监测运动时的身体状况,做到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学会控制运动负荷,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心跳异常、冒冷汗、心区疼痛(胸或背痛)、腹痛等身体不适情况时,要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报告体育教师。加强课中健康监测,对突发情况及时科学处理。
做好运动频率与持续时间的匹配。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要求,各学校都有既定的体育课时。对于“阳康”的学生,可以采用灵活、少量多次、微运动的体育课外活动等方式,将体育锻炼化整为零,保障合理的运动频率与运动持续时间,确保适宜的运动量,实现安全、有效运动。
李爱春提醒,运动结束后应做好整理放松,然后进行肌肉拉伸。每次拉伸15秒至30秒或更长时间,以放松肌肉、消除肌肉紧张、缓解肌肉酸痛、加速血液循环、清除代谢产物、消除身体疲劳、促进机体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