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春节前一周,西北边陲庆阳环县,寒风裹挟黄沙,鞭子一般抽打着光秃秃的沟沟峁峁。县城深处,一场“战斗”打响了。
“最后五分钟!”下午四点,一辆大型挂车即将按照快递公司的要求发车,仓库内还有数百个羊肉快件等待上车。十多个装车工人灵活跑动,肩扛手抬,全速往挂车方向冲。汗水浸湿头发、毛衣,直到车门合上,他们才大口喘气。
▲ 黄塬牧场苦碱水,百草羊肉味自鲜。环县人世代养羊,羊羔肉是国家地标保护产品。郝曼|摄
这个发货仓属于环县“众口一词念羊经、一心一意兴羊业”以来,当地发展规模最大的电商企业。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是羊肉销售旺季,而春节前的年货节为最高峰。
大半个月前,环县电商办曾为这家企业举办简单的仪式,庆祝其在2022年的倒数第6天终于实现线上销售破1亿元。作为创始人,环县人刘国宁登台发言。2016年,他创办“陇上刘叔叔”入驻拼多多,电商生意初现曙光。去年,他们助力全县养羊户在线售出6.5万只羊,拼多多店铺占比近六成。
这只是缩影。六年间,环县电商一路狂飙。新建的高铁、高速公路以及电商产业园都已先后投入使用。从制种、育肥到屠宰、销售,现代化的羊产业链正在建立。除了羊肉,环县的荞麦、谷子、燕麦……乃至阳台种菜所需肥料羊粪都被搬上了网。
“2015年全县电商销售只有2000万。”环县电商办主任张金勃说,在县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去年,全县完成网络销售3.1亿,其中,羊肉1.9亿,羊粪从2021年的一两万上升至1700万。
年货节时,物流车每天到刘国宁的仓库两次,每次装货约一小时。司机会用熟练的车技压缩在山路盘旋的时间,只为多挤出几分钟,让更多羊肉包裹上车。只要多一份物产走出大山,这个曾经落后的革命老区就多一分弯道超车的希望。
大山有了“电商梦”
在全国电商交易额已突破14万亿的2014年,大半辈子都呆在环县毛井镇的老汉刘仲明第一次从儿子刘国宁口中听说“电商”一词。
环县地处我国四大沙漠之一毛乌素沙漠边缘,拥有近乎1.5个上海的面积,仅为前者1/80的人口,以及数万条沟道分割出连绵山峁的复杂地貌。山大沟深,农户大多分散居住,半农半牧,种粮养羊。很多时候,一处山峁只有一户人家,拜访邻居要翻山越岭。在这儿,连信息传递也变慢了。
▲ 环县曾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全国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郝曼|摄
2014年,全国羊肉价格在经历多年上涨后进入下行通道。但深山里的刘仲明却扩建了羊舍,扩大了养殖规模。
为将羊肉销出去,刘氏父子用原始的方式做起了农产品电商——身在青岛的刘国宁接到订单后,将客户信息编辑成短信发给父亲。刘仲明每过几个钟头就要从半山腰的家中爬到山顶,高高举起手机,迎风接收信号。手机震动了,他知道,有单子。接着,刘仲明骑上摩托车,后座绑上羊,开24公里土路到镇上屠宰。宰好羊,他争分夺秒,坐上前往县城的公交班车,大约两三个小时后可以抵达快递发货点。
同一年,商务部启动“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根据指导意见,该项目优先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即通过“电商扶贫”、“产业扶贫”方式,帮助该地区实现脱贫。
彼时,尚未整体摘帽的环县是一个电商荒漠——不通高铁、没有高速、物流不到、基础设施欠账。不过,风高土燥的环县盛产荞麦、谷子、燕麦等小杂粮,肥而不膻、瘦而不柴的羊羔肉更是一绝。
抓住重大机遇,环县决定大力发展电商,让农货出山,财富进山。“为做电商,我们准备了一座大楼,最多可承接四五十家企业,结果当时把环县翻个遍,总共只找到四家电商,而且基础弱、规模小。”从环县商务局调任电商办的张金勃回忆道。
“环县羊羔肉”,2014年的一天,张金勃无意间在一个QQ群中留意到这一账号。为发展电商,他正四处搜寻在外创业的环县年轻人的线索。张金勃立即添加对方为好友。而这个人便是刘国宁。张金勃向他详细介绍环县电商扶持政策,坚持不懈地鼓励其返乡创业。
那时,通过网店,刘国宁能帮父亲卖出羊,但不多,而且不是每天都能。再想想那“摩托换公交”的发货之路,刘国宁十分犹豫。毕竟,他花了十多年才考上大学,走出大山,给全家人带来了告别贫苦的希望。
基础薄弱是大多数人对环县发展电商的第一印象。也正因如此,环县迅速将电商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全力打造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种子企业培训平台、返乡能人创业平台以及贫困大学生创业平台。
从“电商荒漠”到“每半小时卖出四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