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全新物种苕溪鱲背后的他们 认真且专业地“上班摸鱼”

2023-02-22 09:51:50 作者: 发现全新物种

   近日,一种名为苕溪鱲(liè)的鱼类物种首次在杭州余杭与湖州德清两地的苕溪流域内被发现。它的发现,不仅仅代表着两地野生动植物本底调查的一项标志性成果,更彰显着浙江优质的水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水生生物多样性。

  很多人从这次发现中,了解到了鱲这个物种的正确读音,以及它所拥有的绮丽外表,也让这样一群专业“上班摸鱼”的人受到了广泛关注。

  为了解他们“摸鱼”背后的故事,潮新闻记者联系上了本次发现苕溪鱲的两位主要调查研究人员——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工程师周佳俊、杭州原乡生态保护和研究中心创始人陈奕宁。

  浮出水面的“隐存种”

  苕溪鱲是怎么被发现的?陈奕宁告诉记者,是他们在流域进行本底调查过程当中发现的端倪。

  “东亚大陆地区一直以来广泛分布的鱲属种群是宽鳍鱲,然而近年来随着业内对鱲属鱼类有了更科学的分类,分出了像棘颊鱲和中华鱲两个不同的种群。”陈奕宁表示,这让他们意识到长江以南地区的鱲属鱼类可能还隐藏着一些未被发现的物种,于是团队成员在调查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有甄别性的“摸鱼”工作,进而分辨出了一批形态上有细微差异的鱼类样本。

  拿到了可疑的样本之后,如何进行确认和判定?陈奕宁介绍,现在有了DNA分子技术,可以更精准地分析遗传因子层面的差异性,十分科学并且严谨。

  在余杭采集到的样本经原乡团队之手,转交给了正在做浙江鱲属鱼类亲缘地理研究项目的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和上海海洋大学,并和监测中心在德清采集到的样本一同进行分析。

  经实验室分子结果分析表明,该类样本的物种从遗传学角度与常见的三种现有鱲属鱼类都不相同,其中与棘颊鱲亲缘关系最为接近,但与其平均遗传距离仍达到了3.9%,而与中华鱲与宽鳍鱲的平均遗传距离则达到了8.1% ——8.8%,由此最终判定其为鱲属鱼类新种。

  “在我们看来,苕溪鱲是一种长期被误鉴定为其他相近物种的隐存种。”周佳俊表示,至于该物种是在什么时候进行的物种演化,目前还没有研究得出一个定论。

  根据周佳俊和陈奕宁的推测,在一些研究学者的概念里,它可能是一种正处于演化过程当中的物种,所以还没有从形态学角度产生巨大差异,但已经存在物种隔离。

  此外,也不排除苕溪鱲和棘颊鱲是从同一时期演化而来的可能性。

  兴趣、工作高度结合的一群人

  在他们这个“摸鱼”团队当中,周佳俊是绝对的主力、排头兵,在陈奕宁等其他成员的眼中,他是名副其实的“摸鱼专家”,连微信头像和微信名都带点鱼。

  对于自己专精于鱼类研究这件事,周佳俊坦言,源于“打小的爱好”。年幼时住在西湖区小和山附近的他,特别喜欢到家里旁边的河溪里抓鱼玩。

  “尤其是像鱲这种体型相对小的非经济类鱼种,平时一般都名不见经不转的,但是又长得新奇好看,就会吸引我去抓来研究。”周佳俊说。

  慢慢地,在同龄人把休闲时间花费在娱乐消遣上的时候,他就会沉浸在鱼世界里无法自拔,读高一时他还建立了一个网络论坛,专门用来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研讨原生鱼类,一度在圈子中获得了不少用户,甚至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颇具价值的调研信息。

  毕业后的他一直延续着自己对大自然生态万物的渴求,后来抓住机遇的他,进入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成为了一名林业工程师,从事野生动物资源的调查、监测以及保护工作,成功把爱好和工作结合到了一起,成为了一个专业的“摸鱼人”,甚至还开拓副业,开始做生态摄影和水下摄影,得以观测记录各式各样的野生动物。

  而对于陈奕宁来说,一旦有机会和周佳俊一起出走野外“摸鱼”,主要就是打配合,做的是辅助和沟通工作。

  研究生专业学生物多样性,再加上先前有在自然博物馆工作的经验,这让陈奕宁在理论研究和知识层面的基础打得很扎实。

  “我一直都把生物多样性当做一个可以干出成绩的努力方向,所以我把我们这群人聚拢起来,一起做自己感兴趣的事。”陈奕宁说。

  据他回忆,有一次去做洞穴鱼的调研时,由于“探索”地过于投入,导致自己不小心卡在了洞穴之中,只能叫来救援队帮助,但这样的危险瞬间,都没有打消他对鱼类种群研究的热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无论是之于鱼类资源监测的专家而言,还是原乡团队的成员,热爱自然且专业知识过硬是共通之处。

  从地表调查到地下 向更多“美丽物种”进发

  在有兴趣的前提下,这一群人前进探寻生物多样性更多可能的脚步也就没有停下过。

  在他们眼中,苕溪鱲的发现只是常规科研活动里的一个小发现,因为鱲属鱼类作为一种溪流鱼,生活在浅显的地表水系环境当中,整个种群的数量还是很可观的,所以也不存在调查难度和深度。

  于是他们在完成常规科研活动的基础上,已经开始涉猎一些特有鱼种的调查研究,比如洞穴鱼类。

  2021年,周佳俊在贵州发现了外表神似“独角兽”的长角金线鲃,该物种随即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同年,他在广西的一处洞穴鱼类栖息地调研一种因长期生活在洞穴里而演化褪去眼睛和鳞片的洞穴鱼类——田林金线鲃,拍下了一张名为《地下河盲鱼》的照片,获得了当年“野性中国生物多样性摄影大赛”水下组的冠军。

  据周佳俊透露,最近他又有了新的发现,也是关于洞穴鱼的。

  “像这种鱼它的生存环境处于溶洞、地下河这样的地貌之中,因为地下河水系互相之间大多不相通,所以会有很强的的物种隔离性,导致产生各种各样不同的物种演化,存在着很多未知和惊喜。”周佳俊表示,洞穴鱼一般分布在岩溶地貌发达的地区,比如广西、云南、贵州、重庆、湖南等地,他都已经前去一一调研过,有的地方甚至是独自前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