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地文旅局长频频“出圈”。为宣传家乡,文旅局长们走到镜头前各显身手:有的在马背上发出邀约,有的在零下20摄氏度环境里穿上民族服饰演绎“森林的主人”,有的中英文无缝切换介绍家乡美景,还有的不怕“出丑”走谐星路线,网友评价“卷翻了”。
“拼”创意不是目的,为的是打响知名度,为地方引流。事实证明,文旅局长们的“吆喝”“代言”收到一定成效。短视频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带动一些不知名小城火起来,不仅充分展示了地方特色文旅资源,而且拉动投资、丰富业态、提高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推动经济发展。比如,四川甘孜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刘洪手牵骏马的短视频,让不少网友慕名前往甘孜。春节假期,全州共接待游客45.6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224万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06.33%和107.42%。
视频“出圈”,一方面因为契合游客需求,随着文旅行业复苏和发展,不少人都想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尤其对不了解、不熟悉的“远方”心生向往,希望看到精彩丰富的旅游推介;另一方面,地方文旅部门负责人主动站出来,改变“酒香不怕巷子深”思维定式,突破传统宣传模式,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让网友感受到地方开放好客的诚心与真心。
有竞争才有进步,有比拼才有突破。虽然不乏一些质量不高、扮相不好、身份不妥等不理解之声,但文旅局长们在做好本职工作基础上,为家乡发展进行的探索和尝试,应得到包容和鼓励。其实,每一次惊艳“出圈”背后,都凝聚着很多人的心血和智慧。互联网信息纷繁,网友的审美和眼光越来越高,如果文旅局长们只是抱着跟风糊弄的浮躁心态,是不可能收获长久关注的。只有从实际出发,认真调研策划,顺应互联网传播规律,融合地方优势和特色旅游资源,出新招、走新路,才能打动游客、引来游客。
“拼”创意更要重服务。旅游需要“网红”,但“网红”并非旅游的全部。把线上流量转化为游客线下行动还不够。局长们“代言”的不仅是当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更是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游客慕名而来,希望看到的是视频里承诺的各种美好能一一“兑现”。如果旅游设施不完善、景区服务跟不上、游客观光体验差,那无论局长们怎么变着法子“吆喝”,都吸引不了“回头客”。从这个角度说,无论宣传如何出新出彩,落脚点都应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上。以高品质旅游产品供给,让游客愿意来、留得下、多消费,为当地带来“流量红利”、为百姓带来实在收益,形成文旅发展良性循环,这应是文旅部门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文旅局长们身体力行推介旅游,是一种进步。从县长“直播带货”到局长“跨界代言”,人们看到党员干部站风口、赶潮流、勇创新的作为。带着为民情怀,多些思路转变,多些胆识担当,就能始终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加速释放发展活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