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西湖区全面部署“六六行动”,在“北强”成效年、“南启”融合年、“中兴”决胜年的大背景下,深踩油门全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作为“中兴决胜年”的主力军,留下街道今年将加快“小和山科学城”建设,落地科技类项目100个,做优数字科技产业集群,打造全省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地。
眼下进度如何?“目前企业入驻率达到90%,有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领域优质企业30多家,相关项目产值已超过1亿元。”园区运营负责人介绍,现在寸土寸金,只舍得给好项目腾空间。
挂牌成立不到半年,成绩远超预期,并被纳入西湖区“六六行动”重要的科创版图。“小和山科学城”靠的是哪般硬实力?又将如何攀登全省科创新高地?
校地合作,超九成项目有高校参与
屏峰山北、西溪之南,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浙江科技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等13所高校和科研院在这片绿意中星罗棋布,成为留下街道打造全省科创新高地的蓄水池。
“往大了说有浙工大学科带头人牵头的量子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聚焦到具体项目也有各高校相关专业的导师。”负责园区服务联络统筹工作的诸敏芳盘点一番,“30余家企业有95%的项目都有高校师生参与。”
比如凯信光电新材料、智能科控等已经落地的24个重点项目,加上推进中的浙工大核电领域智能控制项目、杭电航空航天领域高精密磨抛高端装备项目,都借助了高校的科研资源和团队,要把从创新成果到规模投用的全链路打通。“企业+高校+研究院的协同研发模式不断成熟,师生团队已成为科学城的研发主力军。”诸敏芳介绍,“导师牵头、硕士团攻坚、企业配合生产,产学研合作项目不断落地,今年已有40余个项目实现转化。”
赛道精准,不少技术被“国家队”看中
目前,“小和山科学城”的整体招商已进入收尾阶段。对于招引剩余10%的好项目,园区有两条严苛的标准:项目定位要精准,盘活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的上下游生态;要有研发硬实力,毕竟园区不少技术都被“国家队”相中了。
比如“海洋绝对重力仪”,就是杭州微伽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新产品,本月将在南海验收。“不仅是卡脖子技术,关键是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根本不出售。”该项目主要负责人郭博士解释,“这款产品主要应用在完成海洋勘探、海底结构测绘等特殊场景中。”记者了解到,该公司自主掌握的重力仪产品核心技术,已拥有和授权相关发明专利10余项,与辖区多所高校形成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园区里还有一家新型数字化企业——杭州基本粒子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提升政企服务效率,深度参与了杭州、长春、南昌等多个城市的城市大脑建设,并开发了亲清在线、政策超市等多个政企服务平台。
“切口小,合力强,企业体量不大,营收效果可观。”园区运营负责人坚持守住两条原则,“这里每一寸地都金贵,项目够好我就腾空间,让长板愈长、优势愈强。”
创业陪跑,让初创企业弯道超车
上下游资源集聚,让“小和山科学城”变成了相关产业的巨大孵化器,更让不少刚刚起步的初创企业加速奔跑。
“产业链都盘活了,资源嫁接得快,业务得到爆发式增长。”在园区每周一次的内部分享会上,张琦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所在的盛星能源是一家专注数字实时仿真系统的企业,致力于新型电力系统仿真技术和电网形态的创新研究。
“除了帮企业对接平台和资源,我们也在分享会上邀请各类创投机构,推介我们的优势和亮点,解决找人、找钱、找商机三大痛点。”园区管理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用时下流行词就叫“双向奔赴”。“还不够,我们还有‘创业陪跑服务’,一步到位。”
这个新名词,指的是园区邀请蚂蚁集团这样的行业龙头,对初创项目结对帮扶,深度参与到项目设计、经营管理、融资对接、市场拓展全流程中陪跑创业。有了这样面对面教、手把手学的好机会,校园创业项目“SIOYIE芯毅”在入驻园区后迅速成长,拿下省市各类创新大赛的百万元融资,现阶段重点研发的“暖霸”即将投入量产,能智慧化地用于卫生间整屋供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