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争霸天下的谋士,还击败过明朝名将

2020-09-03 16:27:37 作者: 三国演义的作

许多人都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太过于尊刘贬曹的,可实际上,大家看到的并不是罗贯中原版三国演义,而是毛氏父子删改版的三国演义。

罗贯中是太原人,他听闻了南方的张士诚的好名声,便是不远千里来投,希望能一展王图霸业,施展他的计谋,成为平定天下的如同张良、诸葛亮之类的人物。

罗贯中或许有才华,张士诚便用他为谋士,据清朝顾苓《塔影园集》卷四《跋水浒图》记载“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也就是说罗贯中是张士诚的首席谋士!

张士诚能迅速强大起来,也是与罗贯中的出谋划策分不开的。

罗贯中还用计打败明太祖的进攻,明朝名将康茂才兵败狼狈逃回。罗贯中建议张士诚缓称王,以不成众矢之的,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

征陈友谅,灭张士诚,北伐统一全国有功的康茂才

讽刺的是张士诚不听,受创于罗贯中计策有过败仗的明太祖这一边,明太祖却是听从朱升的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势力迅速地强大起来。

罗贯中听后,除了哀叹,还能如何?难怪他会断定天下必是明太祖的!此时比明太祖势力要强的还很多。

只是他既然已为张士诚的谋士,虽然不是明主,也只能辅佐下去了。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张士诚屡次不听他的计策和建议,要是听罗贯中等谋士的计策,或许明太祖统一天下就不会这么容易了。

张士诚

故罗贯中就明白了张士诚不是贤主,也不是知己,何必为他而死呢?

所以他在以后所著的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就有这样的内容:

吕布见魏续、宋宪皆立于侧,乃谓之曰:“我待诸将不薄,汝等何忍背反?”宋宪曰:“只听妻妾言,不听将计,何为不薄?”吕布默然。

对一直进谏吕布的陈宫大加赞扬:“生死无二志,丈夫何壮哉!不从金石论,空负栋梁材。辅主真堪敬,辞亲实可哀。白门身死日,谁肯似公台!”

历史上,张士诚因为元朝丞相脱脱因为他称王来攻,他曾经自扇嘴巴,我称的什么王啊!

可怜的脱脱被朝中陷害,因此冤死,张士诚之围得以解,张士诚还是称王。对于罗贯中的劝谏,他是不听的。

到了1363年,张士诚再度称王,他还大造王府,他自从占领了富裕的地方之后,穷奢极欲,任人唯亲。弟弟啊,女婿啊,亲戚等高居要位。

而最后罗贯中见到了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最终对张士诚失望透顶的罗贯中只好是哀叹着,他也弃张士诚而走,认为张士诚必败!

果然!朱元璋派徐达为主将,常遇春为副将,康茂才等为战将攻灭了张士诚。

张士诚想要上吊自杀,可是被将领赵世雄然后被是明军所俘,而他的部下个个来劝他投降。他最后是自缢身亡。这死法倒是和吕布一个样的。而且张士诚还是灭元的大功臣!他可是牵制了元军许多的兵力,这也和吕布灭董卓功臣一样。

而张士诚军中却没有一个陈公台,或许罗贯中就是借宋宪之口来骂张士诚:“只听妻妾言,不听将计,何为不薄?”

罗贯中回家之后,他沉迷于小说,现实中不能实现他王霸之志,他只好是寄托于小说中。

没办法,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抱负,罗贯中只能是在小说里实行,他之所以把诸葛亮写得这么妖,而且诸葛亮择明主而事,或许是因为他不能事明主的遗憾,全都化作了书中的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谋士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也是啊!作者本来就是一个谋士,他当然是要突出他这一个职业在争霸天下的首要作用。

根据传说,罗贯中拜施耐庵,施耐庵死后没有能完成《水浒传》,罗贯中就帮其完成。

罗贯中

罗贯中石像

《水浒传》在明初是禁书,不可能实名出版,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很有可能托名出版。在明代早期版本中就有罗贯中单独署名,后期又发现施耐庵和罗贯中的联合署名。

明太祖曾经是招募过张士诚的谋士出来,可是罗贯中以自己与明太祖为敌,他没有出仕为官。

就连鲁渊等都辞了明太祖的征召出仕,所以罗贯中就是专心写小说。

因为罗贯中亲历过好多场战斗,本身就是出谋划策的谋士,所以在三国演义的计谋和战争描写中都十分真实,作者是亲历战争,亲自参与争霸天下的人物,写出来的能不真实吗?

在罗贯中所写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对曹操和东吴两边的武将也是有褒奖的,并不是如同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那样只是尊刘多。

为什么?因为在明末清初,毛宗岗父子删减了大量的曹,吴两方面武将的内容,赞词也被毛氏父子一股脑儿地删除了。增强了尊刘黜曹的封建正统观念。

连罗贯中给的曹吴两方英雄人物的称赞都没了。

下面是罗贯中被毛氏父子所删除的曹操方面人物的赞,只是节选:

赞曹操的:

雄哉魏太祖,天下扫狼烟。动静皆存智,高低善用贤。

长驱百万众,亲注《十三篇》。豪杰同时起,谁人敢赠鞭?

汉末挺生曹孟德,胸蟠星斗气凌云。智谋超越数员将,才德惟悭万乘君。

虽秉权衡欺弱主,尚存礼义效周文。当时若使无公在,未必山河几处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