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今天(3月6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从字面上来说,春雷初响,惊醒了潜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小动物,这就是惊蛰的含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在古人看来,惊蛰的标志性物候有三——
一候桃始华。所谓“桃始华”,说的是桃树开始开花了,但这个桃树多见于北方的山桃,而不是多见于南方的毛桃。以杭州为例,现代物候观测,山桃的盛花期是3月5日前后,毛桃的盛花期是3月25日前后,山桃的花期比毛桃要早20天左右。
二候仓庚鸣。“仓庚”指的是黄鹂鸟,“莺歌暖正繁”,黄鹂鸟被视为天气回暖的预告者。从惊蛰一候桃始华,到惊蛰二候的仓庚鸣,标志着鸟语花香时节的开始。在人们眼中,莺歌燕舞,代表的是春天最好的歌唱家和舞蹈家。
三候鹰化为鸠。“鹰化为鸠”说的是老鹰惊蛰时变成了布谷鸟。这听起来当然是谬误,但也可以这样理解:春暖之后,食物多了,鸟类的性情不那么凶猛了,变得温顺了,由“鹰派”变成了“鸽派”。到了仲春时节,人们看不到鹰了,但鸠忽然多了起来,于是人们以为鹰变成了鸠。实际上,是鹰躲起来忙着孵育小鹰,鸠忙着鸣叫求偶而已。
惊蛰习俗你知道吗
忙春耕
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俗语也说:“过了惊蛰节,耕田不停歇。”
吃梨
“惊蛰吃了梨,一年都精神。”惊蛰有吃梨的习俗。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此外,“梨”与“离”谐音,也蕴含离家创业之意,寄托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祭雷神
一年之计在于春,惊蛰的到来意味着春耕的开始,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们崇奉惊蛰的节气神“雷神”。过去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贴上雷神的招贴画,摆上供品,或者去庙里燃香祭拜。
惊蛰养生有三点
早睡早起
惊蛰时节,人们常感到昏沉欲睡、困乏无力,这就是所谓的“春困”了。进入春天之后,天气变暖,人体的代谢会逐渐增加,机体所需的能量会增多,消耗也会变多,机体就可能产生一些不适应的现象。另外,春天昼长夜短,睡眠时间变少也会导致春困。
为去除“春困”,应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舒展阳气,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自己精神愉悦,同时还能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保持身体健康。
适当春捂
惊蛰时节,尽管天气转暖,但气温变化比较大,早晚温差相当大。为防止感冒流涕,在穿着上要注意保暖,以“捂”为主。室内要做好开窗通风。易感冒者可每日早晚两次用盐水漱口,用姜末加红糖,开水冲泡晚间服用。
饮食清淡
惊蛰后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