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科技创新对当下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高等教育,正处于三者的重要交汇点。相比经济发展取得的亮眼成绩和一些兄弟省市高教实力,高等教育被外界视为浙江发展的短板。
作为经济强省,当下浙江补短板的心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今年初的省委“新春第一会”提出,要大力实施高等学校“双一流196工程”,为高等教育发展按下“加速键”。
号角已然吹响。浙江高等教育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必须先回答几个问题:还有多少高校能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浙江离“双一流”强省还有多远?如何在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盘家底:基础单薄后劲足
“双一流”无疑是近几年高等教育界的热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教育部在2017年就提出建设“双一流”高校的新目标,迄今已有6年。
能否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成为检验各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综合实力的新标准。目前,在这一新赛道,浙江并不占优势——
浙江并非高教大省,共有本科院校60所,其中仅有3所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与周边上海、江苏等动辄有十五六所高校入选的省市相比,差距不小。广东曾被视为“高教洼地”,目前已迎头赶上,拥有8所“双一流”高校。
“双一流”高校的数量,直接关系“双一流”学科的数量。目前,我省共有23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数量虽低于上海的64个和江苏的48个,仍位居全国第五。但再细看,浙江的23个“双一流”学科分布并不均衡,其中21个落在浙江大学,省属高校里中国美术学院和宁波大学各有1个。
这一数据,也与“浙江高等教育总体实力与经济实力不够匹配”的公众感知相吻合。
“补上高等教育短板,早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2017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实施高教强省战略后,我省更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浙江高等教育整体起点低,基础薄弱,这些是历史原因,补短板需要久久为功。
实际上,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劲已经显现。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省有3所省属高校的5个学科跻身A类。最新的评估显示,省属高校A类学科数量已有明显增长。
“学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最关键的一环。”该负责人说,虽然目前浙江各高校学科建设与“双一流”建设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但随着省属高校逐步形成优势学科雁阵格局,浙江高校冲击“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后劲会越来越足。
聚能量:多点发力加速冲
在竞争激烈的高教赛道,追赶中的浙江高等教育如何突围?这是新一轮高等教育资源角逐下,浙江面临的最大挑战。
2月17日,浙江召开“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动员部署会,教育、科技、人才三要素环环相扣,嵌入建设“315”科技创新体系的六大行动中。“大力实施高校‘双一流196工程’”更被列为实施重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的重要一环。
信号很明确——建设“双一流”,不能简单理解为“争帽子”问题,根本目的是补齐高校对科技创新贡献度不足这一短板,引领大学更好支撑浙江高质量发展。
接下来,高校将在我省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让更多高校牵头或参与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挥学科和人才集聚优势。”省科技厅基础处相关负责人说,此举可强化不同高校的核心学科特长,助推更多省属高校冲击“双一流”。借助更灵活的体制机制,高校还可以更高效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科研攻关,以及与企业联合攻关产业发展中的科技难题。
迹象表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正成为浙江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赋能点。去年4月,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专门成立干部人才处,真招实策打造高层次人才蓄水池。“高校和地方想独立吸引全球顶尖学科人才比较难,我们创新高校‘筑巢’引才、地方‘供粮’支持、省教育厅‘牵线’服务的人才共引共育共享的校地协同机制。”省教育厅(省委教育工委)干部人才处负责人介绍,计划实施以来,已推动15所高校与地方政府开展协同合作,成功签约引进15名全球高端人才、2个顶级科学家团队。
打造更多高层次人才的吸附载体,同样是现阶段浙江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术。
对内应创新。西湖大学建设取得本科生试点等实质性突破,已为浙江探索高起点建设“小而精”高水平大学的改革创新之路。正在筹建的北航中法航空学院(暂名)、甬江理工大学(暂名)正在加快这一步伐。
向外需借力。近年来,浙江多次在相关意见规划中明确,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办学。截至目前,已累计培育省级新型研发机构68家。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所“双一流”高校在浙江布局共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7家,占比达39.7%。
“不可否认,多点发力之下的浙江,已成为高校发展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但与浙江提出的‘积极探索一所城市至少一所高水平大学建设模式’,以及高等教育在全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中承担的重要使命相比,短板依然明显。”一位资深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