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之后,走近与疫情交锋过的他们

2023-03-13 09:31:24 作者: 百日之后,走

   春回大地。至3月13日,浙江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走过整整百日。

  一百天里,面对新政调整的每一步,人们有理解有抱怨,有关切有悲伤,有挺身而出也有抱团互助……

  疫情下的人,总能更为敏锐地感知社会脉动。时至今日,新冠的话题退出热搜、淡出大众视线,那些曾与疫情正面交锋的人,都怎么样了?

  疾控专家多次强调,新冠病毒目前并没有消失,它仍处于低水平流行中,病毒隐匿的存在,是对这百日或是三年抗疫的提示:人类的认知与科学的进步,都是在磨砺与奋进中得到。

  今天,我们选择走近5位曾经处于疫情一线的人,不是为了给过去的百日画上句号,而是为了看向新闻的背面,更科学理性地看待疫情防控的每一步。

  医生黄立权:发热门诊之变

  这些天,黄立权与两个多月来一样,都在发热门诊转。

  他不在里面坐诊,而是经常绕着诊区外围来回走,采访的时候他领着记者按照就诊流程又走了一遍。“你看,患者按这个路线走,不用走回头路”“这几天甲流患者多,我们刚给等候区加了二十多张座椅,数量上增加了一倍,勉强够用。”他步子很快,脑子转得更快——计算着患者的就诊时间。

  这位浙江省中医院钱塘院区医务部副主任,不仅对发热门诊了如指掌,还负责整个医院的人员安排、医疗资源的调配。

  两个多月前,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经受严峻考验。“当时真的被骂惨了。”黄立权回忆道,人数最多的一天达到1200人,寒冬的深夜,医院里来就诊的人还在排长队……钱塘院区附近外来人口、学生多,但是这个区块医院不多,当时,钱塘院区攀升的人数远超预期。

  这位医院“管家”当时就琢磨:关键是要分流和增援。“于是医院重新设计了三道分流环节,”黄立权说,第一道在医院门口,区分普通门诊和发热门诊;第二道则是在预检分诊环节,护士问询后根据发热的症状分流;最后一道则是诊室的分流。

  为了凑齐人手,医院决定动用全院医疗力量。黄立权在几个科室部门间来回跑,沟通、抽调各科室的医务人员,建立起四道防线——针对四类不同程度的预警情况,一支42人的队伍机动增援“急诊”“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比如,当日成人患者数量超过300人次,就会立即出动1到2名医生。

  “这些应急方案一直沿用到现在,”黄立权说,发热门诊是医院里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现在,我们依然重视这个哨点的作用。

  “疫情好比一场大考,我们现在需要订正试卷。”黄立权总结了经验,他们想在住院、规培、主治医生培养上加强重症救治能力的培训,“‘软件’的配套同样重要。”他说。

  黄立权还告诉记者,3月底发热门诊将原拆原建,就在这里建起1000平方米的诊区。“到时候有得忙活了。”他说,语气里,有医生特有的冷静,听起来让人放心。

  急救中心张军根:应急救援的“复盘”

  虽已隔了多时,回忆起百日间曾经“阳峰”的场景,张军根仍然需要平复一下情绪。“艰难。”他停顿片刻,终于在脑海里检索到比喻——“你看过电影上甘岭吗?就是那种感觉。”

  这位杭州市急救中心总支书记、主任的描述并不夸张。去年12月中旬,负责杭州市急救资源调度的急救中心进入了日夜不休的应急状态:接警电话量、出车量直线上升,工作人员拼尽全力,但电话仍是越来越多;当班救护车从32辆增加到95辆,500多名一线人员在杭州城里“连轴转”;工作人员接二连三病了,只要身体没有透支,都还在出车救援……

  重压之下,有30多年一线经验,经历过非典、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等的张军根,在面对前来采访的媒体时,落泪了。回忆起那一次的情绪失控,他十分坦诚:“为了挽救生命,大家承担的压力,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

  杭州市120急救中心曾经面对的艰难,让人们开始反思,城市应急救援面临的短板。

  救护车响应如何更快?120电话怎么才能不排队?百姓的诉求,正是急救中心不断“复盘”的主题。

  比如,在疫情到来之前,杭州主城区只有急救中心一个专用的人员车辆洗消中心,而传染病患者转运人员车辆的洗消,又是必须的。所以急救车无论出任务到哪里,都只能回到唯一的洗消中心,降低了转运效率。

  再比如,平日很少受到关注的院前急救人员,整体数量不足,疫情来了大家体会到“人到用时方恨少”。“可是专业人才的短板,并不可能在疫情到来时,立马补齐。”张军根说。

  一百天里,张军根多次在内部会议、交流座谈中提及这些短板,他常常说——一座城市需要一张足够灵活的救援网络,城市应急资源、调度机制决定了网络的松与紧,网络韧性越大,就越安全。

  显然,现实的难题,并不可能一蹴而就解决。但一些微小的变化正在发生。在杭州市,多个洗消中心正在加紧建设;采访结束前,记者看到,急救中心的调度大厅即将搬到更为宽敞的空间,坐席的增加,能够适度缓解120电话的压力;“阳峰”时期120人手紧缺,杭州市首次联动公交集团、安保集团等力量支援,解决了燃眉之急。有了这次试水后,急救中心也在探索多部门、多系统的应急资源联动。

  张军根告诉记者,过去的百日,“就像一个参照系,对照它,我们必须更清楚下一步怎么走。”

  公卫专家张作风:来自大洋彼岸的建议

  和张作风教授跨洋连线都是在深夜。

  洛杉矶当地时间1月3日晚十一点半,记者第一次拨通张作风的电话。当时,关于新型毒株XBB的各种说法充斥于网络。长达一个小时的通话里,他以“过来人”的视角告诉大家:“目前没有迹象表明,XBB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