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之后,走近与疫情交锋过的他们

2023-03-13 09:31:24 作者: 百日之后,走

  3月7日晚上,九点刚结束学术报告,张作风按约准时回拨记者,声音有些沙哑。

  张作风现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系系主任,身在大洋彼岸的他,依然密切关注国内的疫情变化。

  “论规模和速度,新冠病毒的传播,在流行病学史上是没有先例的。”第二次跨洋连线里,张作风依然这样强调,面对病毒,不用过分焦虑。“阳峰”之后,人们能够通过感染构建起对病毒的免疫屏障,万一再次感染,症状也会轻,病死率也会低很多。而通过疫情,人们可以增强对病毒的科学认识,找到一个合适的心理尺度。

  “经过三年多的全球大流行,我们对新冠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已经有有效、安全的疫苗来预防重症和死亡,也有了应对轻型和中重型的治疗药物和手段。”张作风说,“我们现在要思考的是,如何不断降低病毒的危险性。”

  上一轮的疫情高峰,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被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比起给未来下结论,张作风更想探讨一些眼前能做的事。

  在他看来,眼下是一段重要的窗口期。

  “最重要的是优先发展疫苗和药物硏发。”张作风说,加大力度建设疫苗和药物临床试验的科研医疗队伍、平台,让这些新型疫苗和药物更快速进入临床试验、应用于人群。另一方面,加强全民保健网络和家庭医生系统,补足重症资源。他直言,虽然,目前国内各类危重症床位数有所扩展,但重症高峰来临的时候,仍然会出现短缺。

  另外,他特别提到监测预警能力的提升。通过血清流行病学方法对过去的感染率进行科学分析,帮助研判准确的免疫水平。“我们都很期待更精细、公开的数据来帮助我们了解这位‘对手’。”他说。

  采访中,这位致力于公共卫生领域数十年的专家,多次向记者提及人类对抗传染病的历史。“无论是遥远的天花、黑死病、霍乱,还是亲身经历的非典、新冠,我们虽然走到了物种的最顶端,但病毒比人类的存在更古老。”他说,新型冠状病毒不是人类第一次遇到的高传染性、高隐蔽性病毒,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张作风告诉记者,或许可以把曾经经历的“阳峰”看作一次“成长的阵痛”,疾病改变历史,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共卫生系统的进步,增强人们对病毒的科学认识。历史也在改变疾病,不是吗?

  科研者王廷亮:国产口服药研发加速

  因为疫情,人们对于新冠药物的期待也达到了顶峰。

  在过去的一百天里,总有各种各样的人“追着”王廷亮问:“你们研发的口服药,怎么样了?”采访时,甚至还没等记者开口,这位西湖大学成果转化负责人就首先透露了药物的最新信息——

  近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西湖实验室主任于洪涛带领攻关团队研发的抗新冠病毒口服药WPV01(艾普司韦)完成了最后一组爬坡测试,这意味着,药物已经顺利通过临床安全性试验。

  去年9月,艾普司韦获批临床试验的新闻曾受到外界广泛关注。但在公众眼里,这盒神秘的原创国产药就此“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即便在“阳峰”之时,它也显得过于“低调”。

  但身为科研团队主要成员之一的王廷亮并不这么看。“我们一直没有停下,甚至整个团队更紧锣密鼓地推动临床工作。”他的眼神里,流露出几分科学家的自信。当前数据已表明艾普司韦安全性高,可显著抑制病毒从而缓解新冠各类症状。

  过去一百天里,疫情曲线突然急剧上升,又似乎无声无息地消失;而王廷亮和同事们更为关注的是另一条曲线:原创药物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实验。

  “我们首先开展的是安全性研究,十余组上百人次健康的受试者,药剂量一点一点加大,就像一个爬坡的过程,小心翼翼地监测药物的各项数据。”王廷亮说,这是所有药物获批使用前必须经受的考验,只有过了这道关,才能证明药品在人体内的安全可靠。

  “药物研发,安全大过天,是一切的前提。”王廷亮反复强调着这句话,不下五次。也就是说,备受瞩目的艾普司韦,正在度过“安全关”。

  如果说药品I期临床试验测试的是安全性,那么正在开展的双盲II期临床试验,以及紧接着扩大规模的感染病毒受试者III期临床试验,则是在过“有效关”。

  也有人不理解,等临床试验完成了,新冠也许不再大流行,口服药还有价值吗?

  “当然有。”王廷亮毫不犹豫。他用通俗而不失逻辑的语言,阐释着科学道理。新冠病毒依然是这个地球上的“新事物”,科学界对它的机理和毒害等问题仍在研究,尚未完全认知。更何况,新冠病毒并没有消失。通常,对新发病毒传染病而言,有效的疫苗是最好的预防对抗手段。然而,现有的疫苗显然没有“跑赢”快速变异的新冠病毒。

  “抵御这类传染病,我们要为对抗病毒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他说,艾普司韦研发的突破口,源于科学家们牢牢“抓住”了新冠病毒的3CLpro核心蛋白酶。过去几年,新冠病毒变异万千,但是这个蛋白酶却始终不变,只要抑制了它,就有可能“击败”病毒。

  所以,即便病毒暂时消失在公众的视线里,社会生活也在慢慢回归正常,但这支药物研发团队却越来越“起劲”。“我们亲手完成了药物研发的每一步,这是属于中国人自己真正意义的原创新药。”王廷亮说。

  百岁老人李爱华:又见窗外的早樱

  医生、急救人员、公卫专家、科研人员……他们的理性与责任感,让我们在疫情下遭遇重创的老人面前,有了更大的信心。

  对于102岁的李爱华来说,过去的这个冬天有些漫长。

  她的记忆鲜亮的部分,从1月21日,大年三十的早上开始——百岁老人李爱华“跑赢了”新冠,顺利出院,然后过了一个温暖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