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局尽在手中”的建文帝为何会赢不了朱棣?

2020-07-20 07:45:58 作者: “大局尽在手

一方人才凋零、一方人才济济,谁胜谁败显而易见。

耿炳文虽然中庸,但至少占据天时、地利,和朱棣对阵虽然没有突破,但却也不会出现大溃败。正当朱棣绞尽脑汁想出速战速决,在自己弹尽粮绝之前,突破耿炳文这一壁垒的时候,建文帝的表现就有点像是长平之战时的赵孝成王。

耿炳文本就是防御型的主将,他的任务就是稳住防线,偶尔弃车保帅也是情理之中。可建文帝就不这么想了,他认为耿炳文占据优势却屡战屡败,那么必然也是老了,脑子不够用了。于是,派遣一个类似于赵括的李景隆取代了耿炳文的主帅之位。

李景隆是什么人?通俗的说就是一个官二代,父亲是曹国公李文忠,也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一批人,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他自己自幼饱读诗书,人长得高大帅气,颇得朱元璋的喜欢。

这人生经历,换个名字真的可以完美切合赵括,可赵括至少还比他忠诚。李景隆取代耿炳文之后,统帅着超50万的军队,兴师北伐。

这50万大军是一个什么概念?在《史记》中有这么一段话:

上(刘邦)常从容与信(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意思就是刘邦问韩信自己能统帅多少人的军队,韩信说最多十万人。后来的白马之围也证明了韩信说法的准确性。刘邦何许人,在中国史里身为千古一帝、汉王朝的创始人,在世界史里被凯撒一同誉为“人类史上最具前瞻性、影响最大的帝王”。

况且刘邦只能带兵10万,那么这个初出茅庐的李景隆又有何德何能身为50万大军的中军大将?

在朱棣得知建文帝换上李景隆之后大喜过望,称李景隆为“豢养之子”。在朱棣的心中,建文帝换将的举动无疑是给了自己突破的机会,战局越发像是长平之战的复刻版。

李景隆与朱棣对线的两个月里,他表现的甚至不如赵括。朱棣兵力不多,为了不在和阵地上落下风,基本上他都是亲自率兵倾巢而出,而大本营北平里除了几千老弱病残就剩一个靠儿子当皇帝的明仁宗朱高炽。

就算这样,李景隆也没能成功抄朱棣老巢。反而被城里的老弱病残打了个迎头痛击,据说,当时守北平城的守卫中甚至掺杂了不少妇女。

明朝九边重镇

这次偷袭失败后建文帝一方彻底失去了反击的可能性。此后一年里,经历白河沟决战、东昌决战后,朱棣以极少的兵力与战损一路顺风顺水的推到了长江对岸。

就在群臣推荐建文帝移驾浙江的时候,方孝孺突然跳出来道德绑架:“城中尚有禁军二十万,唯有力守以待援军。即事不济,国君死社稷,正也。”

然而他万万没想到会被自己的三军主将李景隆背叛。李景隆望见朱棣,二话不说,开门献城。于是,这个25岁的年轻皇帝因自己用人不慎而落败,最终也在自己点的大火中人间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