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子午谷奇谋”及其新解

2020-08-30 16:25:56 作者: 评“子午谷奇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直是个具有争议的话题,看起来好像挺有道理,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先不说魏延是否能攻下长安,就应对魏军主力反扑与能否及早和诸葛亮的主力会合的问题,可以判定,魏延极有可能连子午谷都走不出来,原因就是曹魏军队的反应能力远比比想象中的要快,这从实战中就能体现出来。

诸葛亮以赵云为疑兵走褒斜谷,在谷中就被曹真拦截对持;让马谡去守街亭,刚到不久张郃也到了。可见曹魏的反应是相当快的,侦察工作也做得相当好。赵云所率部队既为疑兵,显然也不能走得太慢,不然就太假了;马谡其实是和张郃抢时间,但没有抢到最有利的防守地形,只能在街亭驻扎下来。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魏方面说是“无备”,其实只是关中的部队人马布署不多,但是魏军的细作探马是肯定有的,所以蜀军的行动很快就会被魏军发现。可能有人会说可以在谷中预先安排伏兵射杀魏军哨探,这种说法其实是缺乏军事常识之论。因为哨探都有固定的归队汇报时间。哪个方向的哨探没有回来,肯定就是那边出事了。如果每个方向的哨探都回不来,那就更能肯定蜀军正在大举进攻。

诸葛亮首次北伐本是欲取凉州而非关中,这战略选择其实是正确的。原因一,凉州是曹魏最晚征服的地区(之前一直为马腾、韩遂、马超等占据);原因二,而且该地民情复杂,汉羌混居,统治不稳,叛乱时有发生。占据凉州可以获得优质的战马和强悍的西凉兵源,能够给蜀汉的实力带来很好的提升,增强最需要解决的野战能力,并从侧翼威胁关中。这对蜀汉而言是最有利而且最稳妥的方案。

诸葛亮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低估了曹魏的反应速度和强度(当然魏延更加低估),同时没有很好的和东吴进行战略配合,独自行动(可能仍然是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另外,对于孟达重投蜀汉,没有给予有力支持和安抚,让其能够充分起到牵制曹魏大军及分散魏军注意力的作用。

一直纠结激进好还是稳健好是没有意义的,永远可以争下去。但实战说明魏军的反应速度和反应强度远远超乎诸葛亮的想象,更超乎魏延的想象,当然也超乎后世许多支持魏延的人的想象。因此魏延的计谋如果真正实施,最好的结果也是在谷中被截住,当然不一定大败,忽视魏军截击部队的实力和魏延的指挥水平。例如,赵云在斜谷中被曹真截住就没有大败。地形的障碍对双方都存在,我困难的时候你也困难,所以其实还是决定于部队的实力和将领的指挥水平。

许多人争论的其实是(但辩论的对方常常不知道这一点),魏延的计谋到底值不值得一试?而不是魏延的计谋是否一定成功?如果从这个角度说,魏延的计谋试一试也未尝不可,但几乎可以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其实不成功的“奇谋”比成功的要多得多,史书未曾记载罢了。战争胜负最重要的首先还是靠军队本身的战斗力和士气,所谓“奇谋”的作用很多时候是被小说家夸大,因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这一套。

魏延的奇谋若真实行,我估计各种概率如下:

1,完全成功(即完全按魏延所设想“咸阳以西一举而定”),<5%;

2,部分成功(例如能够出的了子午谷,但攻不下长安,或者守不住,不过能掠夺不少人口和物资撤回),<10%;

3,部分失败(如赵云般被魏军截住,无功而返,但不致过大损失),>65%;

4,完全失败(魏延军大部被歼,甚至魏延本人丧命),20%。

由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才使这个问题数千年争论不休;否则所谓“子午谷奇谋”很可能只是平庸之作,甚至成为反面教材。曹操袭乌巢,那是他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无可选择,不得不为;而且他有从袁绍处投奔来的许攸,知道袁军暗号,可以瞒过哨所和巡查,曹军大营距离乌巢也比汉中距离长安要近得多,好走得多;战斗任务也只是烧粮草,比较简单。这些条件都是诸葛亮所不具备的,因此否定魏延的奇谋是很合理的,为此指责诸葛亮是不公正的。

理论上是能成功的。

当时曹魏在子午谷根本没有安排守军,而且长安与洛阳都没有卷入战火。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都不会认真防守,而且兵力不会集中,很容易得手。至于魏延能不能守到诸葛亮到其实根本不用担心。因为魏延在久经战乱的三国后期属于一等一的大将,所带的又是蜀国精锐,守个百八十天应该没什么问题,而且子午谷肯定会来补充兵力的。

三国邓艾奇袭成都跟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几乎是异曲同工的,大家好好看看邓艾的路线几乎就能明白为什么魏延能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