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四勾城”的前世今生

2020-09-16 19:28:34 作者: 慈溪“四勾城

古越水寨遗址(擂鼓山、横霸山)(蒋国挺 摄)

东横河两岸(蒋国挺 摄)

慈溪桥头镇擂鼓山,山顶可俯瞰整个三北地区全貌,在调查中发现,这里曾有一座古城,祖辈口口相传,曰“水沟城”“四沟城”等,却鲜有人能具体说清楚。

其实这座城,指的就是四勾城,即越王勾践所筑的第四座勾城。四勾城筑于公元前487年,此地军事位置独特,西南方有上岙湖及环形山丘,最早为越军水寨;东北方是古称后海的杭州湾,地势是西南高东北低;东南至双河桥和牛头山;西北至后方桥北与擂鼓山;西南是东横河;东北是莲树堰和虎贲堰;往东是以前慈溪余姚分界线(最早的水利工程双河堰);往西北是白石堰。

■越王筑城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公元前494年,勾践兵败夫椒后,栖于会稽。“卧薪尝胆”后,勾践献吴王葛布十万匹,吴王心情大悦,复封勾践越地八百里,勾践所造小城曰勾城。勾城共有四座,其中绍兴有固陵、防坞(防坞、朱余、杭坞三处建一城)、石塘三处。第四城,却不知在何地。史载,第四座勾城离山阴平阳城(皇城)较远,坐标并未详细标注。经多方考证,查阅地方文献证明,这第四座勾城就在慈溪。

慈溪一些世代流传下来的老地名,比如向头山、擂鼓山、太子湾、传家湾、上井屯、高台、港口等,来历都与越王有关。据《宁波府志》载,慈溪古名句章,勾践以后所筑城,故城在城山渡之东。句章和鄞(当时宁波的名称)都是越国跨及之境。据《宁波水产志》记载,公元前505年吴越海战时,吴王曾率兵在慈溪三北地区附近海域,大量捕捞石首(大黄鱼),以添补军粮。

四勾城西南方向有小蟠龙山,俗称大西山,几个山顶上还留有三处遗址。老鹰基山顶,曾经有大石条台阶,站在山顶高台上,可以一览上林湖、上岙湖之美景;凉帽山山顶,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可以看到杭州湾的潮水,也是有明显特征的遗址。据《越绝书》《越国史稿》《越国文化》等记载,绍兴同样有多处高台,如美人台、越王台等,说明筑有勾城的地方往往设有高台,高台的作用一是配合祭祀习俗,二是军事观察,可用于瞭望及信息传送。

太子湾位于上岙湖西南岸上的山湾里,因越王派太子兴夷在此训练水师,太子居于此,故得名。公元前492年,越国成为吴国附属国后,不可明目张胆进行军事活动,太子兴夷和大夫文种,就暗中在绍兴东南方向,寻找可以训练水军和造船的地方。据《越绝书》记载,当时越国已有制造15吨至30吨楼船的能力,船可从后海直接开进节溪太子湾,太子就把水师设在此地。

四勾城西北二百米处有个白石堰,附近有十多处船舶停靠的河漕头。在不到两里路的地方,漕头密度之大十分少见。漕头是用来修理和制造船只的场所,这里出产一种天然的石膏泥,南边山上种有成片的桐树,石膏泥和桐油都是造船的必需物质。《淮南子·齐俗训》云:“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越人驾舟行水如履平地,说明这里的环境离不开舟楫,古越国是一个水运立国的国家,其经济、军事都靠水运。秦汉后,一批又一批移民,散居在这从事制陶、造船、晒盐等行业。

■水寨渊源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前,整个四勾城被太平军焚毁。如今的四勾城遗址还有城池、城头、城脚、古井等,在城西北有大面积的陶瓷遗迹,城市中轴线非常明显,城内有大小不一的丘坡。

四勾城河是内河,南通东横河,有港口和装卸码头。春秋战国时,东西有二三百米,西到余家漕,南北宽有四五十米。港口水位较深,涨潮时有四五米。仓储区现位于后方桥,是青瓷堆货区域。前城脚也称南城门,是水军(水寨)驻扎区域。后城门也称北城门,是四勾城的生活、贸易区域。

双河桥畔曾有三黄土夯成地基的三官殿,慈溪三北地区的三官殿有四处:观海卫、临山卫、三山所,还有四勾城东南的三官殿。三官殿是当时军队和商人祭祀的地方,至元朝,由毛氏重建(见《双河毛氏家谱》)。离三官殿不远的鸣鹤山西边,白洋湖旁有禹皇亭,水出双河桥不过百米,有明显的地势落差,就是古代的出海口了。

《中国历史地图集·扬州刺史部》记载,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东横河已形成,现境域段河北濒海,四勾城是一块高于海平面5米的小山丘。秦汉时,翠屏丘陵北有好几处港湾,有几十处可停泊渔船、商船及兵船的港口,四勾城后被称向头司水寨。据天启《慈溪县志》和乾隆《余姚县志》记载,宋、元时期在双河堰两边有宁波府、绍兴府双水寨。

纵观水寨历史,从四勾城开始,由于海潮的北退,滩涂面积增加,唐朝时期的二闸设立,以及慈溪大塘的形成,不能适应大的海船通航,加上唐晚期明州港的兴起,水寨在一直向北迁移。

■越瓷贸易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陈万里在所著《瓷器与浙江》《越器图录》等书中对上林湖越窑青瓷作了推介,考古中发现大量窑址,却没有发现当时国家的管理、税收机构,以及贸易出口的港口。窑口没有自己独立的货运,经考证,贸易运输功能,很多由四勾城承担。由此,四勾城从军事管理机构逐渐变成货运贸易区域。

四勾城的港口位于东横河和下长江的交汇处,在东横河后方桥畔,挖出了大量的古瓷器,俗称老鼠瓶或韩瓶,这些都是早期的陶瓷,品种多样,大小不一,又在港口发现成熟的青瓷器,在双河桥的三官殿旧址附近,也发现有不同时期的青瓷器。近年来,后方桥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时,也挖到大面积的古代瓷器,这里附近未发现有窑址,因此这里作为仓库和贸易堆场的可能性较大。

《绝越书》记载,古代浙东的海运非常发达,也间接证明了古代的陶瓷器窑为什么都建在上林湖及周边,因为海运是安全、低成本的方案。秦汉时,杜湖、白洋湖、上林湖等一些沿山湖及东横河一线,都有出海渔船停泊的港口,海船多能进湾入浦。清光绪《慈溪县志》载:明代以前,自西接慈溪、余姚界,外国洋船随处可停泊登岸,故汤信国于慈溪筑观海、龙山卫所两城,以资保障。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