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让王爷去守卫边疆,清朝让王爷待在京城,哪种方法更高明?

2020-09-17 22:33:27 作者: 明朝让王爷去

中国古代皇帝有一种封赏子孙后代来拱卫京师的政治制度叫做分封制。当天子登基之后,他们会把幅员辽阔的土地分割成许多块并分给诸侯王(也就是所谓的王侯子弟和功臣),让他们有着自己可以掌控的藩属国,就像众星拱月那样拱卫着王室的安全。西周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就是这样的思路。统治者觉得这是一个可以让整个国家保持繁荣稳定的方法。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于是他颁布了这样一道圣旨,大概的意思就是天下非常大,需要有许多的诸侯王在各处镇守才能保卫国家的安全。如今我的儿子们都长大了,应该把他们都分作分作王侯派到各地区驻守,我这样做不是为了鼓舞士气,是为了学习古代先贤们的定下的制度,确保国家可以长治久安。

于是他就把自己的20多个儿子和侄子分封到了各地做独霸一方的藩王,他们可以自己建立军队,这在当时来说可以说是一件“开倒车”的事情。因为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许多的朝代都会用郡县制或者行省制度取代分封制,避免因为王爷们的权力太大而威胁到中央的皇权。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以及汉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无疑都是血淋淋的前车之鉴。

然而朱元璋此时的做法等于又重新的拿回了周朝的那一套东西,不过就当时的情况而言,他这么做是非常有好处的。

一来是因为明朝刚刚建立,政权并没有确保稳固,天底下还有不少的敌对势力存在,像自己的儿子朱棣,朱权等人都是上过战场的人了,可以用作驻守边疆的大将,比起外姓人要放心不少。

二来是为了内政的稳定,考虑这些王爷们年纪都大了,如果长期留在京城,难免会发生一些争权夺利的事情,朱元璋在想出这个办法之前还是权衡了利弊了的。分封藩王同样是有着一些缺点和局限性的,于是他规定藩王们三年才能进京一次而且时间要错开,避免和大臣们结党营私。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之前还下了一道诏令,不让自己的儿子们进京奔丧,生怕他们威胁到自己的孙子。

我们把时间线拉到清军入关的时候,顺治皇帝正式登基。清朝建立了政权之后,在许多地方都会学习明朝的优秀制度,可是在分封藩王这一点上跟明朝是截然不同的。

除了清朝初年的时候,清廷让吴三桂驻守云南,广东有尚可喜,福建有耿精忠。可是在那之后清朝就再也没出现过一位藩王。康熙在位的时候平定了“三藩之乱”,彻底结束了藩王的制度。

清朝的皇子和宗室不管是贝勒、亲王还是郡王都只能老老实实的待在北京城自己的王府里,要想拥有自己的封地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他们如果要去外地,除了皇帝给他们派的任务之外,不然不能无故离开京城,如果私自逃离的话,就会被怀疑是否有着谋反的想法。

明朝的皇帝让王爷们都去驻守边疆,清朝王爷则是全部都被“软禁”在京城,那么这两种做法中哪种更高明呢?实际上这两种方式看似是背道相驰,但是其核心目的却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巩固皇权。在明朝作乱的藩王之中把事情闹得最大的就是燕王朱棣,他以“清君侧”的名义灭掉了侄子朱允炆,然后自己称帝。

不过这有何建文帝登基后没有站稳脚根,与“急于削藩”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之后朱棣虽然沿袭了藩王制度,可是他只要需要逐步的削弱地方王爷的军权,可他是一步一步慢慢做的,不想一口气直接到位。后来明朝再也没出现过实力庞大的藩王。随后非常有名的“宁王之乱”也被王阳明不到一个月就成功平定了。

总而言之,王爷们散落在各地对于维护明朝的统治还是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效果,在崇祯皇帝自缢之后,那些分散在各地的藩王还硬是支撑了几十年,如果他们都像清朝阿哥们那样留在京城的话,那么大概率会被李自成统统包圆了吧。

再谈谈清朝,清朝的皇帝不让王爷离开京城,他们的日子其实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滋润。除非像多尔衮那样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一般的爵位是会逐步变低的,降到最后子孙们都会成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于是清朝皇帝就妥善解决了王爷们权力过重导致威胁皇权的问题,也能够很好地处理和安置他们,不过这样的方式也有着一定的弊端。就好比康熙皇帝驾崩之后,四王爷是留在京城的,他获得了非常好的机会。在隆科多等人的支持下,他迅速登上了皇位,远在边疆的十四爷就算是手握重兵还是鞭长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