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储这件事,为什么清朝皇帝喜欢偷偷摸摸?

2020-09-25 11:17:15 作者: 关于立储这件

公元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清圣祖康熙大帝结束了其辉煌雄伟的一生。内侍在乾清宫“正大光明”的匾额下,取出一封密函。

这是康熙的最后一道诏书,写明了让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者即是有中国最勤勉皇帝之称的“雍正帝”。

图丨康熙画像

至此,康熙也拉开了秘密建储的序幕。一、清朝皇帝:从来不按套路出牌,嫡长子继承在朕这里行不通

我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向来都是偏向嫡长子。

但到了清朝皇帝这,可就行不通了。

满人入关后的第一任皇帝是顺治,他是努尔哈赤的第九个儿子。

顺治又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三阿哥玄烨,理由是玄烨小时候得过天花,但奇迹般的活了下来,顺治认为他命格过硬,能坐得稳龙椅;康熙又秘密地把帝位传给四阿哥雍正。

雍正传给四阿哥乾隆······

图丨乾隆剧照

不难看出,清朝皇位,压根没有嫡长子什么事。

为什么一直尊崇汉文化的满人,在立储这件事上,突然就偷偷摸摸起来了呢?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要说一下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利弊了。二、嫡长子继承制: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嫡长子继承制度始于西周。核心理念是:王位和财产,均有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是当时一夫多妻的时代大背景下,宗法制的核心。

本来大家想着以“嫡长子”这一明确的再不能明确的标准来挑选储君。一来可以避免皇子间的纷争;二来可以确保皇室血统的纯正性;三来也可以让那些老臣早早的辅佐太子,培养其成为接班人的才能,巩固皇权。

岂不美哉?

然而,大家千算万算,少算了最重要的一点:人性。

图丨皇位

九五至尊,万人之上。帝位的诱惑力太太太太大了。

无数外戚、嫔妃、权臣、太监等集团,将自己的利益和皇子们的将来绑定的死死的,分成了不同的派系。各派系之间明争暗斗,今天你咬我一口,明天我参你一本,如果没遇到个明君,光是党争,就要耗费国家大量资源。

就比如说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都是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但因为这尊帝位,流血无数,还搭上了李元吉。

再比如明朝靖难之变,朱棣为了帝位发动了一场耗时四年的战争,双方死伤五十六万余,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此外,嫡长子继承制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立长不立贤。非常容易让那些宦官、权臣、太监钻空子,辅佐一些没有才能的平庸皇帝上位,成为他们的傀儡。

图丨清朝妃子剧照

比如晚唐时期,权力都掌握在宫女和太监手里,压根没有皇帝什么事情;西晋时期的八王之乱;汉末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成为了众诸侯架空的掌中玩物。

当时被权臣称为“白痴储君” 的司马衷,就是司马炎的嫡长子。司马炎有二十五个儿子,比司马衷有能力、有心胸、有颜值的皇子们多了去了。但没办法,谁叫司马衷投胎投的好呢。

司马衷上位后,听说当时的百姓都吃不了粥了,天天啃树皮,嚼草根。爱民心切的司马衷经过了一夜的苦思冥想,终于想到了一个旷古绝今的解决方案“何不食肉糜”?

这样的皇帝怎么可能有能力治理好朝政。于是,楚王司马玮杀进皇宫,揭开了八王之乱的序幕。

图丨司马衷画像

按理说,嫡长子继承制度这么多弊端,古代皇帝就没想过抗争吗?

想是想过,但是阻力太大了。

明朝万历皇帝就准备立自己最宠爱的三皇子朱常洵为太子。但是一众老臣知道后,成天在万历帝耳边叨叨“嫡长子继承是圣人之法”“陛下不能坏千年之传统”“立储是国之大事,陛下不能误国呀”······

万历帝终于受不了了,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朱常洛上位后不到一个月,就暴毙了。他的儿子朱由检上位,这就是著名的木工皇帝,对做木工的兴趣远比当皇帝大。然后努尔哈赤磨刀霍霍向中原······三、康熙一拍脑袋瓜:万万不能让嫡长子继承制,坏我大清江山啊

康熙作为满人,对嫡长子继承制改革,所受到的阻力就比汉人皇帝小的多。

而且他这个皇位得到的还比较顺利,没有经历过十分严酷的皇子争夺。顺治帝早早的就确立玄烨的帝位。

图丨康熙剧照

也是因为过早登基,大清没有其他立储的章法可以效仿。如何有效的立储,如何最大限度的保证大清的江山永固。这一切,都还在一个探索时期。

其实,早在一开始,康熙也是拥戴嫡长子继承制的。

他早早的确立了二皇子胤礽为太子。胤礽是赫舍里皇后的儿子。赫舍里皇后在生下胤礽后就去世了,康熙就将对赫舍里皇后的追思和内疚,都转化为对胤礽的宠爱。

胤礽在一岁时,就被立为太子,足足当了三十七年的太子。也是因为当太子当了太久,太子已经无法满足他的胃口。

于是他不仅窥探康熙的行宫,还因为能力不足,朝廷需要银两赈灾时,他才发现国库空虚,所以他被“两立两废”。

在这之后,康熙就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将立储的原则改为“立贤不立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