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长平之战下

2020-09-25 18:31:38 作者: 浅谈长平之战

秦军的主帅是此前名不见经传的王齕,不是战神白起,王齕只说是中规中距的将军,他与廉颇比不在一个级别。他在军事上的表现还不如比他稍晚出场的桓齮,桓齮在史书中存在十几年,被李牧击败后才销声匿迹。而王齕在稍后的邯郸之战中,面对信陵君去的三国联军,一溃千里。

秦军占领空仓岭,并派骑兵向东搜索。廉颇的防线,以大粮山,韩王山为中心,向西依次是,丹河东岸,东垒壁,丹河西岸的西垒壁,最前面是东西二障城。赵国的脾将茄,在前线勘察地形,被秦国的侦查兵斩杀。秦军不愧是虎狼之师,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并不是东方任何一个国家堪匹敌的。秦军以居高临下之势,直下东西二障城,然后辖乘胜之兵,攻破廉颇的西垒壁。廉颇经过一连的败仗,退到丹河东岸终于稳住阵脚。任秦兵百般挑衅,顿兵不出,又在后方修筑了百里石长城防线,廉颇的防守已无懈可击。秦兵已不能越过雷池一步。于是,双方隔丹河对峙。然而邯郸的高层坐不住了,听闻廉颇的西垒壁被攻破,损失了两名都尉。认为廉颇已经守不住长平。打算向秦国求和。秦国对于上党势在必得。怎么会和谈。暗地里派出头号战将白起。而赵国这边已经被拖不起,国中已经缺粮,向齐国借粮被拒。不得已换上赵括。长平之战必须速战速决。其实赵国换将和秦国反奸计影响不大。廉颇屡战屡败,在长平与秦军已经耗了几个月,国内粮食已经吃紧,必定要换帅。

赵括上台之后,更换将领,准备与秦军决战。赵括先派小股部队渡河攻击秦军,秦军佯装不敌,赵括后又多次派兵攻击秦军。秦军都是诈败。赵括在假象的迷惑下,信心大增,终于率主力,渡过丹河直扑秦军大营。但秦军大营非常坚固,赵括屡攻不下。而白起又谴一支奇兵,绕道,直扑赵军大营,赵大营内防务空虚,被秦军攻破。等赵括缓过神来,已为时已晚。赵军被困在峡谷中,进退维谷。秦昭王听闻赵军主力被围,亲赴河内,发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男子,尽赴长平前线,把赵军围的铁桶一般。后赵括组织五次突围都没有成功。本人被射死在最后一次突围中。剩下的军队投降之后,被白起活埋。(此处存疑,从现在发掘出来的尸骨来看,都是死前受重创,战国时期还有规定,主将战死,卫队随葬,所以说笔者倾向于赵军全部阵亡)。

赵括从此以纸上谈兵沦为千古笑炳,赵括虽不是一个良将,但是一个合格的军人。在保家卫国的战斗中英勇阵亡,又何尝不是一种荣耀。与白起,廉颇百战名将相比相差太多。史书记载,赵括极具兵韬,也打过一些局部的胜仗,但指挥大兵团作战,显然非其所长。而白起凭借次战,竞落个千古骂名,人屠的称号不胫而走。白起也盛极而衰。随后在内部倾轧中,被秦王赐死。

即使代北雁门关的军团南下也无济于事,雁门关形势险要,在千年之后的杨业以几千兵马就使雁门关固若金汤。千年之后的大宋和大辽,可不是战国时的赵国和匈奴可比的。所以说雁门关的军团,顶多也就数千人。那时的匈奴还没成气候,连战国二流国家,燕国追杀匈奴千于里。更不用说赵国了。防备不成气候的匈奴,凭借险峻的地势,因此雁门守军不会太多。

赵国准备不充分,也没有预料到,一个局部的战争竞变成国运之战。再加上邯郸之战的消耗,赵国从此一蹶不振,随后燕国趁火打劫,以倾国之兵,欲灭赵国。幸好赵国还有廉颇这样的宿将。然而秦国也不能说是绝对的胜者,秦军也损失惨重。在随后的邯郸之战中,被信陵君指挥的三国联军重创。将秦昭王打下的土地,几乎都还了回去。倒是韩魏两国是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