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本名赵匡义,后来为何又改为赵光义?解释弑兄篡位的嫌疑?

2020-09-26 10:17:43 作者: 宋太宗本名赵

文/史小二记

北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有三个名字。

第一个是赵匡义;

第二个是赵光义;

第三个是赵炅。

有人疑问,宋太宗为什么将自己的名字赵匡义改作“赵光义”?

由于宋太宗即位的争议性。什么争议?烛影斧声:赵匡胤病重,召见赵光义。有人看到房间中烛光下赵光义在躲避什么,又听见赵匡胤引柱斧戳地,并大声说道,“好为之”。然后赵光义继位。

所以,宋太宗改名“光”字是为了解释弑兄篡位的嫌疑,光,光明正大嘛。但根据《宋史》记载来看,赵匡胤即位元年,便对皇弟赐名——光义。宋太宗即位后的第二年,改名赵炅。

因而,解释嫌疑的这种说法,不能成为改名的原因。改名实际上是避讳。以区分君臣。

避讳,避尊者、亲者、贤者的名讳。避讳文化起于周,成于秦。唐宋繁盛。尤其到宋朝,避讳最为苛刻。怎么苛刻?当时有个叫徐积的人。为避讳家父名讳中的“石”字,终生不用石器。过桥的时候,也是别人背他过去。大量的避讳字,文人写作不得不战战兢兢……

在宋朝基本的避讳类型有:

1.地名避讳。如匡城县改鹤邱,胤山县改平蜀。避讳“匡”、“胤”二字;信义县改信宜,全义县改兴安。避讳“义”字;

2.姓名避讳。程匡柔,改名程正柔;

3.官职避讳。正议大夫改正奉大夫;因宋真宗皇后的家讳,避讳“通”字,诸州通判改同判;避讳宋英宗名讳,部署改总管;改谥号的“贞”为“正”。避讳宋仁宗的名字;

4.文书避讳。一匡天下的“匡”改为“正”;

避讳的方式除上述的直接改字外。又可以用黄纸复盖。又可以空字省略,又可以缺笔画。如“匡”字,缺下面一横。或里面的“王”缺末笔。

作为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赵匡胤是直接改的名。最倒霉的要属赵匡胤的三弟赵匡美。赵匡胤当皇帝改名赵光美。赵光义当皇帝,改名赵廷美。

公元977年,宋太宗下旨,“今天,我改名为炅。自我登基以来,除改了的名之外(如官职名,地名,人名等),其旧名二字,之后,不用回避。”但,宋真宗在公元1009年,又下诏,必须回避太宗的名讳。

还是武则天的名字武曌好。

参考资料:《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