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纪晓岚都牵扯其中的“两淮盐引案”,到底是怎么回事?

2020-09-27 12:18:19 作者: 连纪晓岚都牵

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六月,新上任的两淮盐政尤世拔,给乾隆皇帝上了这样一道奏疏:上年普福(前任两淮盐政)奏请预提戊子(乾隆三十三年)纲引,仍令各商每引缴银三两,以备公用,共缴贮运库银二十七万八千有奇。普福任内所办玉器、古玩等项,共动支银八万五千余两,其余见存十五万余两,请交内府查收。

不了解内情的朋友们,看到这份奏折,可能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接下来,小编就先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其中的名词与背景:

“食盐专营”,一直是古代封建王朝的一大创收法宝。当年,贸易战专家管仲,曾经给齐桓公算过这样笔账:在一个有1000万人口的国家里,如果有100万纳税人(古代的流民和黑户情况非常之多,所以真正登记在册的纳税人非常之少),那么,每人每月征收30钱人头税,一个月只能收税3000万钱;而如果将食盐每升加价2钱,按照维持正常人基本生理需要的用量计算,1000万人口(不管是谁都要吃盐,所以基本可以排除逃税漏税的情况)却可以得到6000万钱的收益。在《管子.海王》中,就有维持正常人基本生理需要食盐的用量统计:终月,大男(成年男子)食盐五升少半,大女(成年女子)食盐三升少半,吾子(小孩子)食盐而生少半。

可以看出:谁掌握了食盐的生产与销售,就等于是拥有了 一座取用不竭的金山银海。故而,古代封建王朝无一不对食盐进行强有力的管控,而盐政就是清朝政府专门设立的管理食盐官员(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这一职位之后的油水)。

可是,泱泱华夏那么大,清政府只设立那么一个盐政官,那么他是如何管理全国的食盐市场的呢?

说起来也简单,主要有两点:第一、将全国的所有食盐生产基地收归国有(垄断经营);第二、所有盐商凭票认购食盐,进行销售。

也就是说,清政府在严格垄断食盐生产的情况下,发明了一种认购票(盐引,每张可购买食盐400斤),商人只有拿着它,才能在食盐生产地买得食盐,从而牟利;而盐政就通过靠控制盐引的发行量来管控盐商的。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已经猜到了盐政官的“生财之道”了:像贩卖食盐这种一本万利的买卖,肯定谁都想做。那么,在产地(货源)垄断的情况下,盐引就成为了奇货可居的稀缺之物,而每任盐政官就是通过盐商“孝敬数”(回扣)的多寡,来分配盐引的。

这几乎成为了一个大家都心知肚明的“潜规则”,直到乾隆十一年,吉庆上任两淮盐政。贪婪无度的他,不仅以人口全国人口增加为由,向朝廷申报增加每年的盐引发行量(增加自己的贪腐筹码);更是创造性地竟然搞起了“期货交易”(预售下一年度的盐引指标,即尤世拨在奏折中提到的“预提钢引”)——在吉庆眼看自己任职到期的情况下,又向盐商们预售了明年的盐引,多赚了一年的回扣,这也为此案最终的东窗事发,埋下了伏笔。

就这样兜兜转转二十多年,每任盐政都因为掌握着盐引这一稀缺资源,靠着“拿回扣”,而贪得瓢满锅溢,直到尤世拨上任。

可能是尤世拔为了得到盐政这个肥缺,花费的孝敬太多,急于补亏空;也可能是,真的贪婪成性、求财心切。初到任之后的尤世拔,没有丝毫的含蓄与羞涩,在知道自己任期第一年的盐引,已经被上任盐政普福预售一空的情况下,竟然公然向各路盐商索贿。

这是明显的破坏潜规则啊!从乾隆十一年吉庆上任,到乾隆三十二年普福离任,二十多年的官商潜规则,岂容有人搅局?再加上,这些盐商已经从普福那里拿到了乾隆三十三年的盐引。所以,“豪横”的盐商们对于司尤世拔的直接索贿并不买账。这可就打脸了!(尤世拨)风闻盐商积弊,居奇索贿,未遂。

都明着索贿了,可见尤世拔这个人做起事来是没有什么底线的——既然盐商们“不给他饭吃”,他就要砸了这个锅。于是,尤世拨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点了这个炮仗,故而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份奏疏。

但是,不得不说,这尤世拨搞起官场权谋来,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知道如果自己直接向朝臣检举此事,难免被人诟病。于是他耍了个“奸”:

当年,吉庆在向乾隆皇帝提出预售盐引的方案时,同样贪财的乾隆皇帝,虽然同意了这一做法,但是却提出了一个条件:在原有盐税的基础上,每张预售引单再增加三两的税银。

可是,由于当时的交通信息条件所限,像每任盐政到底有没有预售盐引、预售了多少这样的数据,朝廷是很难掌握的。所以,从吉庆开始,每任盐政就很默契地把那三两额外的税收,隐瞒不报了。

尤世拨在获悉了这一重大隐情后,就故意给乾隆写了那份奏疏。他明知道,历任盐政官从来没有,向朝廷缴纳过那多余的三两税银。可是,他却此地无银地向乾隆说起此事(预提纲引)。

果然,乾隆在看到尤世拨的奏疏后,立马想起自己从来没有人向他汇报过,那些因预售而多出的税款;于是,下令严查此事。至此,乾隆时期最大的贪腐案之一“两淮盐引案”终于浮出了水面。

据查,从乾隆十一年开始,到尤世拔的前任普福离任,二十多年间,历任盐政共预售盐引300余万张,侵吞税银达1000余万两。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