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崇宁兴学",谈谈重文轻武的北宋后期为何停办科举制?

2020-09-28 17:31:01 作者: 从"崇宁兴学

宋徽宗也发现,那些贵胄子弟,在科举中表现尤为出色,殿试时却表现平平,这一切都表明科举到处都是内幕,有些胸有抱负的读书人,在乡试时可能就已经被人取而代之了。

这样一来科举太过鸡肋,或者是根本毫无意义,再加上当时官员过多,朝廷发放俸禄都已经成了难题,所以宋徽宗停办科举,一直持续了17年。

3、 蔡京发起"崇宁兴学",废除科举

上述皆是科举停办的根本原因,但是直接导致北宋科举停办的原因还是蔡京发起的"崇宁兴学"。

蔡京提出建设地方学校,停止举办科举,改为由学校选取出仕为官的学生。蔡京本身便是科举出身,一朝进士,他本应该推出科举制的,结果却是他提出停办科举。

至于"崇宁兴学"能够成功的原因,与北宋当时政治环境关系颇深。当时的北宋,朝堂之上多是一些如蔡京、童贯之流的奸臣。

宋徽宗又沉迷花岗岩和书法,所以这些奸臣基本把持朝廷,气焰如日中天,无人敢触。而科举选出来的官员,有太多不确定因素。

乡试、会试、殿试,这一路走来,若真有人能脱颖而出,必然会被宋徽宗注意到,而这种脱颖而出的人,便是定时炸弹,充满意外,不是蔡京他们一定能掌握的。

于是蔡京等人打着宋神宗、王安石变法等旗号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席卷整个北宋的"崇宁兴学"。

"崇宁兴学"最主要的内容便是设立地方学校以及停办科举,这样一来,所有官员以及新出仕为官的学生都在蔡京等人的掌控之中。

四、 南北科举分卷考试,导致科举漏洞百出

除了上述主要原因之外,北宋科举停办还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原因,那就是南北地域分卷考试。

北宋初期,中央政府发现,无论是在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上的领军人物多是南方人,北方人科举出身极少,南方人在科举上的优势远大于南方人。

这其中原因不言而明,从魏晋时期开始,南方人在文学上就较为突出。那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北宋前中期,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科举开始采取南北分卷考试,也就是说南方和北方读书人考试内容不一样,相对而言北方的更为简单。

初期倒没有什么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北方科举上的弱势。但是时间一长,其中的漏洞便被有心人抓住。

为了出仕为官,有些学生花钱改变户籍,明明是南方学子,却改成了北方的,渐渐的这种操作形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方法。

这样的科举,比起最初还过于不公,加上前面种种原因,宋徽宗时期,干脆就停办了科举,实行学堂制。

四、 结语

不难看出,宋朝顶着压力,停办自隋朝就开始持续了近五百年的科举制,主要原因是北宋后期冗官,再加上文官武官严重失衡,金军入侵,所以不得不停办科举,发展军队。

另外,随着历史的前行,科举本身的不公平性以及科举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导致科举已经失去了最初存在的意义。

与其继续耗费大量的财力、人力去选拔不一定政治出色的官员,不如停办科举,把精力放到政治以及军事上。

所以说,提倡文官治政的北宋,最终还是在种种外因的驱使下,停办了科举,并且持续17年才重新开办。

参考文献:

《宋史》

《宋书》

文/文史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