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寅留诗河间府:看看曹雪芹祖父的文笔

2020-09-07 19:32:20 作者: 曹寅留诗河间

明清时期,河间位于京城与各省陆路往来的交通要冲,京德御道上南来北往的驿道信使、达官贵人乃至商旅行者,从春至冬常年不断。因此,河间府衙一副旧联里,才会有“此地是七省通衢,冠盖往来(车马众多)”的说法。很多古代名人行经河间府,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历史痕迹。曹寅就是其中的一个。

皇帝宠臣起江南

曹寅在今世之出名,缘于他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但实际上,曹寅本人也是清初闻名一时的诗人,与满族词人纳兰性德有着较多的诗文交往。曹寅本是汉人,但因祖上较早归顺满族,成为“包衣”奴才。这其中,又分为服侍皇室的上三旗包衣,和服侍王公贵族的下五旗包衣。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因摄政王多尔衮死后被认定犯了大罪,顺治皇帝将多尔衮的正白旗收归自己掌管,曹家也由王府包衣转为内务府包衣,成为皇帝的家奴。曹寅的生母顾氏是康熙帝保姆,曹寅17岁时任康熙侍卫,康熙二十九年出任苏州织造,两年后又调任江宁织造。曹家承袭“织造”一职近六十年时间,可谓官宦显赫之家。

康熙四十七年(1708)二月十一日(农历),曹寅出京南行,穿过直隶,经山东、江苏、安徽至江宁(今南京)。在这段以陆路为主的长途旅行中,曹寅一路上心情不错,赋诗多首,在其诗集中统称为《南辕杂诗》。一日,行至河间府阜城县,在官方驿站住宿,抬头一看,竟然看到好友王士禛的题壁诗,不禁又惊又喜。

王士禛官至刑部尚书,曾被康熙皇帝称赞“诗文兼优”,钦点为翰林。曹寅想起与王士禛在京城饮酒诗话的经历,不禁诗兴勃发,也欣然题诗一首《阜城驿有阮亭题壁》:“班班车又到河间,红杏风流杳莫攀;来去墙隅数行墨,令人长忆鹊华山。”

行经河间留诗篇

东汉末年,汉桓帝死后无子,窦太后与大将军窦武掌权,决定派车马去当时的河间国,迎立十二岁的解渎亭侯刘宏入京称帝,是为汉灵帝。后来,汉灵帝之母永乐太后好聚敛钱财,所以,汉灵帝即位时,京城洛阳流传一首民谣,称“车班班,入河间,河间姹女工数钱”。

曹寅坐车来到河间府,想起这个东汉典故,所以在诗中提到“班班车又到河间”。早春的河间府,御路远处,田野里杏花盛开,好一处阡陌风景,更让人惊喜的是,在驿站客房的墙壁上,竟能发现老朋友题下的诗篇,怎能不心生感慨?

“鹊华山”是济南名山,王士禛是山东新城人,字子真,号“阮亭”,诗中提到“长忆鹊华山”,应是回忆两人游赏风景的往事。以上这首诗为《南辕杂诗》的第三首。

当曹寅的马车离河间府城越来越近,放眼御道两旁的田野里,看到干旱贫瘠的土地,禾苗长势不好,让他心生担忧;路上经过一片村店,恰有个露天的唱戏班子正在街边表演,笛鼓之声喧闹不休,曹寅心情更加烦躁;想到明天就是祭祀土神的“春社”时分,小村前、田垅里,赶牛犁田,马上又是一片春耕的繁荣景象,只好在心中祈祷今年风调雨顺、田地丰收吧!

下图,位于扬州博物馆前的曹寅雕像

此时,曹寅又写下《南辕杂诗》中的第五首:

“瀛州土瘠拙倡优,笛鼓掀掤闹不休;

想到来朝近春社,樗村烟垅正呼牛。”

“拙倡优”意指街头卖艺的民间曲调,与正规乐律相差很远。

河间府百姓,早就有自娱自乐的传统,如发源于河间的“西河大鼓”,最初称为“犁铧片”,即以耕地的犁铁片相击发声的乐器,直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河间农村尚有流动演出的大鼓艺人。曹寅的这首诗,可说是河间府民间曲艺流行的生动见证。(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瀛客行史说河间 河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