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北魏太武帝要灭佛?佛道之争是表象,佛教与王权的矛盾是核心

2020-09-30 20:33:42 作者: 为何北魏太武

北魏太武帝灭佛一事,

“佛道之争”只是表象,在事件背后,还有佛儒之争、佛教与王权的矛盾这些更深层次的原因

其实,北魏太武帝一开始对佛门并不反感,他态度的转变经历了四件事,这也是他执意灭佛的原因。一、在老臣崔浩的影响下,北魏太武帝从敬佛礼佛到成为道教门徒

北魏太武帝继位之初,一开始并没有着手打压佛教,他反倒延续道武皇帝和明元皇帝的政策,尊佛礼佛,利用佛教来稳定社会。

太武帝多次邀请佛教高僧谈论佛法,还“

兴诸佛像,行于广衢,亲御门楼,临观散花,以致礼敬”

。(《魏书.释老志》)

由此可见,北魏太武帝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排斥佛教。

北魏太武帝对佛教态度的转变,同权臣崔浩有关。

崔浩出身清河崔氏,是高门子弟,他的家族势力极大,加上他本人很有能力,故而很受北魏皇帝恩宠。

崔浩喜欢将天道和人事联系起来,他对佛教并没好感,后来,崔浩结识了自称太上老君传道的寇谦之后,这种情绪就更加明显了。

看对眼的两个人,便联起手来,打算找太武帝推广复兴道教的计划:“今清德隐仙,不召自至。斯诚陛下侔踪轩黄,应天之符也,岂可以世俗常谈,而忽上灵之命。臣窃惧之。”

寇谦之本人向太武帝呈现道书没有得到重视,但崔浩一出面,两人所造成的影响力就截然不同了。太武帝不光亲自派人去祭祀嵩山,还将寇谦之接到京城,奉为“天师”。

440年,太武帝在京师修了一座天师道场,并自封太平真君,他还把年号也改为太平真君。

寇谦之为了让太武帝相信道教的神奇之处,他和崔浩两人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儒道”治国的新风潮。

当然,光会治国,可不能让太武帝刮目相看,寇谦之还必须把自己这个“太上老君”传道之人的名声坐实。

怎么做呢?

寇谦之和崔浩两人一合计,便想出了算命的法子,比如太武帝想要发动一场战争,两人便预言本次作战会旗开得胜。

比如在打胡夏德武帝赫连昌时,崔浩两人便分析胡夏连年征战,加之新王登基人心不稳,劝太武帝趁人不备发起攻击,此战,太武帝果然大胜而归。

这样的事迹多了,寇谦之的天师之位便逐渐坐实下来,太武帝也越来越相信道教具有神异的力量。

但这,只是北魏太武帝灭佛事件的表层原因。二、佛教发展速度太快,很多年轻人加入佛寺,当作谋生之道,北魏太武帝为了扩充兵源,便强行下令50岁以下的和尚还俗

太武帝打压佛教的起因,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

438年,太武帝在率军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深感兵力补充不易,他便把目光移向了那些投入佛门,逃避兵役的年轻人,于是他下令:罢沙门年五十以下者【以其彊壮罢使为民以从征役】。

这条政策的出台,针对的是当时僧侣“不用服兵役”的条令。因为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人们为了谋生存,很多人都入了寺庙,这就导致北魏想征兵的时候,往往面临着无兵可征,或者尽是老弱病残的状况。

太武帝本人是个战争狂人,他解决问题的方式相当直接,既然僧侣可以免服兵役,那便强制让50岁以下的僧侣还俗不就行了?

三、太武帝在一所寺庙中,发现有很多兵器,他怀疑僧侣试图谋反,便下令大规模灭佛

446年,太武帝率兵镇压胡人盖吴到了长安,给太武帝养马的官无意中在种麦寺发现了僧侣私藏的弓矢矛盾,便将此事报告给了太武帝。

太武帝在得到消息后,十分愤怒,他认为:“

此非沙门所用,当与盖吴通谋,规害人耳

。”

于是,太武帝便让人在种麦寺中大肆搜查,谁知这一查,让太武帝更愤怒的一幕出现了。

四、僧侣为了敛财,便和想逃税的地主联合,把大量钱财、田地归入寺庙的财产中,来达到“不纳赋税”的目的。加上僧侣不守清规,“与贵室女私行淫乱”,这进一步激化了僧侣和北魏太武帝之间的矛盾

史书记载:命有司案诛一寺,阅其财产,大得釀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盖以万计。又为屈室,与贵室女私行淫乱。

这则报告,让太武帝意识到当时的僧侣有多么堕落:酿酒沽酒、帮助富人藏钱逃税、私通贵族女。

酒、财、色,三样占全。

这让太武帝真正认识到,穿着僧衣的未必是僧人。

北魏太武帝灭佛一事,儒道是表,而佛教发展过快,与北魏在人口、田地、赋税等方面闹矛盾才是内因。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