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性善论,其实是苦口婆心勉励人们“人皆可以为尧舜”;他很害怕人类沦落到与禽兽为伍,所以他经常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而成为君子的诀窍是自觉保存心中的善,并且能够一生追求仁义。孟子认为,君子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君子始终装着仁者爱人之心,始终装着礼。心中有仁的人能够爱别人,心中礼的人能尊敬别人。人与人的关系就像照镜子,你对别人以善意的微笑,别人还给你温暖的拥抱;你对别人横眉冷对,别人可能痛揍你一顿。所以,“能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爱他;能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常常尊敬他。”这就是君子的做人之道。
君子不仅要爱人,还要爱物。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它,却不用仁德对待它;对于百姓,用仁德对待他,却不亲爱他。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爱惜万物。”
孟子认为,人的仁爱之心是有限的,并不能像歌中所唱的那样,洒遍世界都是爱。与墨家平等地爱世界上每一个人的博爱不同,儒家的仁爱有差等和先后顺序。你应该首先爱父母,然后爱兄弟姐妹妻子儿女朋友同事,再把爱奉献给每个人。在这种由近及远的爱中,用血缘关系紧密连在一起的孝悌之爱最为重要。因为,只有当你能够亲爱亲人时,才有可能推己及人地去仁爱别人;只有当你能够仁爱别人时,才有可能爱护世界万物。这种思想,到了宋代著名哲学家张载那里,被总结成“民胞物与”。张载在《西铭》中说: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天是我的父亲,地是我的母亲,在宇宙中人虽然很渺小,但都是禀受天地之气而形成的,阴阳二气构成了我的身体,宇宙间的规律规定了人善良的本性。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间的人和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与法国哲学家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的冷冰冰的判断不同,中国文化从来都是温情脉脉的,在以性善论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看来,他人就是兄弟,万物就是朋友。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就是追求和谐的价值,这也是现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之一。
孟子曾经说过,人生的悲哀在于,有人丢了良心不知道去追,自己丢了鸡,却满地里去找。按照孟子的逻辑,君子肯定不会舍本求末去追鸡,因为君子善于保存心中的善性不失,即使失去了,也会想办法把善性追回来,因为他追求的是道德上的快乐。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说:“拥有辽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使君子所希望的,但乐趣不在于此。居于天下的中央,安定天下的百姓,君子以此为乐,但本性不在这儿。君子的本性,不会因为人生顺畅志满意得而增加,也不会因为人生困顿而减少,因为本分已经定好的缘故。君子的本性,仁义礼智根植在心中,而发出来的神色醇和温润,流露在脸上,充盈在肩背,流向四肢,通过举手投足,不必言语,别人一目了然。”
仁义之道可以提升气质,让君子浑身都散发着迷人的光辉,这就是道德之美。君子通过对仁义之道的深刻把握,达到心安理得、自得其乐的境界,这种境界让君子能够获得人格上的独立,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能随心所欲左右逢源。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说:“君子要达到高深的造诣,进入精深的境界,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获得心安理得自得其乐的境界。只有心安理得自得其乐,才能够掌握牢固、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运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
儒家哲学是“为己之学”,认为在道德修养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和神仙皇帝”,一切都要靠自己。“君子求诸己”而“小人求诸人”,君子从来都是到内心去寻找仁义,小人总是求助于别人,事情成了,功劳是自己的,事有不济,责任是别人的。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孟子认为,一个有为的人,是一个挺立起自我道德的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在道的追求上不断完善深造自己,从而达到“欲其自得”的自由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