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原来出自这首词,读了全文才知苏轼有多牛

2020-10-14 22:35:38 作者: 出走半生归来

我们在朋友圈常见的一些网红名句,其实都源自古诗词。

例如“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出自李白年轻时所写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原句是“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渲染了山居的宁静,无关风月。

再如“春风十里,不如你”,原句是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表白的对象是一位13岁的雏妓。

还有“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最初的原句是“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是中唐著名山水诗人韦应物写给外甥卢陟的一首诗。

以上这些网红句都是在原句的基础上,稍加修饰改动。

还有一种情况是根据诗词的意境,而衍生出新的词句。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对应的诗句是“万里归来颜愈少”,出自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读了全文才知苏轼有多牛。

古代有很多歌妓虽身陷大染缸,却能出淤泥而不染,其品格气节就是大丈夫也有所不及。

例如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不仅知诗书,善音律,更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在国破家亡之际,她表现出了比那些所谓士大夫更高尚的气节和操守,历来为后人所赞赏。

还有南宋中叶的女词人严蕊,本是台州营妓,与知府唐仲友来往密切。

唐仲友因反对朱熹理学,被其弹劾,其中一条罪名就是与严蕊的风化之罪。

严蕊被捕下狱,然而无论如何严刑逼供,她始终不肯遵从指令污蔑唐仲友,“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

而苏轼这首词中的“寓娘”也是一位多才多艺,人美心更美的奇女子。

她本是苏轼好友王巩府中歌妓,“乌台诗案”,王巩受到牵连,被贬到滨州(广西),是苏轼一众亲友中贬得最远,受罚最重的一个。

王巩府中原有许多歌妓,在其定案后,都纷纷散去,唯有寓娘也就是柔奴不离不弃,陪着王巩远赴滨州。

滨州偏远,环境恶劣,柔奴陪着王巩一呆就是五年多。

哲宗继位后,王巩得以赦免北归,而苏轼也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在两人相聚的宴会上,柔奴为其献歌斟酒。

苏轼见柔奴风采更胜从前,有感而发,便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词的上半阕极写柔奴的容颜和才艺,突出了她的外在美。

开头两句既赞美了好友王巩,又点出了柔奴的天生丽质。

“玉郎”原本泛指青年男子,诗经有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词人以“琢”字修饰,突出了友人的丰神俊朗。

而“点酥娘”则是指肤如凝脂的美人。

一个是琢玉郎,一个是点酥娘,两人正是天作之合。

接着的几句以夸张的手法,充分表现出了柔奴如天籁般的歌喉。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表面上是说她的歌声让炎热之地变为清凉之国,实际上是指她给友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慰藉,抚平了对方心中因仕途失意而产生的烦闷、焦躁。

通过上半阕这几句的描写,塑造一个花容月貌、歌声清丽的美女形象。

当然,才貌双全的女子在那个时代并不少见,真正令词人钦佩的是她身上所体现的旷达精神,这也是下半阕词人所要着重描写的。

换头一句“万里归来颜愈少”是描写柔奴的神态容貌,和如今的网红名句“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有异曲同工之妙。

宾州位于岭南一带,自古便有“岭南卑湿,丈夫早夭”的传说,而柔奴一个弱女子,在那里呆了5年,却更显年轻,

这里虽然有夸张的成分,更多的是对她历经磨难,仍然面带微笑的高度赞美。

“笑时犹带岭梅香”这是以梅花傲霜斗雪的精神衬托柔奴的坚贞不屈。

“试问岭南应不好”,这个问句带了一丝肯定的语气,因为那时的岭南多瘴气,偏远贫瘠,自然比不上京都气候宜人,环境舒适。

但是令词人惊讶的是,柔奴却答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心若安定,有了归宿,无论天涯海角,处处是故乡。

这是柔奴的回答,也是苏轼半生漂泊所奉行的理念。

这首词通过外貌、神态、语言等多处描写,高度赞扬了一个才貌双全,内外皆美的奇女子。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字,却出了两个千古名句。

“万里归来颜愈少”,后来衍生了“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而最令后人推崇的当属“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原本是白居易的诗句,却成苏轼的半生写照。

他的后半生几乎不是在贬谪之地,就是在贬谪的路上,然而无论身处何地,他都能安然自若。

很多人是因为“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一网红名句才知道苏轼这首词,最后却因“此心安处是吾乡”爱上这首词。

读了全文,才知苏轼有多牛。

不知你是否也喜欢苏轼这首词?欢迎一起来讨论。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就点个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