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逝世30周年 | 他一生都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2020-10-15 14:27:37 作者: 冯友兰先生逝

有一位哲学家在谈到宋朝道学时说它:“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是中国哲学努力的方向。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是否要取消这种对立?但它们依然在那里,只是两极被综合起来了。

04

冯友兰和他最好的作品

《中国哲学简史》被誉为冯友兰最好的作品之一,这是因为他写作这部作品时,其巨著《中国哲学史》已出版十余年,他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更加精深;他创作完成了“贞元六书”,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此时的他对中西方哲学的理解已至最高峰,思想尚未被束缚和改造,处于臻于圆熟而自由的状态。

冯友兰一辈子都在思考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年轻时冯友兰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怀疑。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几年,他对中西方哲学体系进行了透彻研究,对中国哲学作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他尊重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和基点。

《中国哲学简史》写于抗战胜利之后,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民族感和浓厚的文化意识。

有读者说:“读了《中国哲学简史》,我对中华文化恢复了信心。”诚哉斯言!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表达了两点文化自信。

其一,中国哲学虽然产生于古代中国的经济环境之中,但不会过时,因为其中对于人生的一般见解有持久永恒的意义。

其二,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宗教的教条和迷信将让位给科学,人对于彼岸世界的追求将在未来的哲学中得到满足。这个未来哲学既是现世的,又是彼岸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的,又是不离乎人伦日用的。这种境界,既是入世(现世)的,也是出世(彼岸世界)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只要人类仍在寻求内心的平和与幸福,中国哲学发展出的提升心灵境界的办法就会大有用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