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入诗赋,古已有之。《诗经》、《楚辞》之中都有过对蝉的涉及。而在此期间蝉意象始终是围绕闻蝉悲秋和高洁品质这两方面来展开的。而到了唐代,这时的咏蟬诗不但数量众多所表现出意象的种类也十分复杂。
此时的蝉不仅有了政治属性还有了羁旅离别属性和光阴属性。除了在数量上和艺术形象上的该变,唐代咏蝉诗还有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咏蝉同当时的社会环境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这是前代所不具有的。
初唐关注蝉、以蝉为题的并不多,而且初唐的咏蝉诗主要还是继承了前人对蝉“居高食洁”的评价传统,并没有发展。因此初唐文人笔下的蝉是清高、自重并风雅的,就如同虞世南的《蝉》一样。
到了盛唐,那一声声蝉鸣戛然而止,在那群星闪耀的盛唐,咏蝉诗却一下子消失在了文人的视野之中取而代之的是骏马、大鹏、龙凤等气势恢宏的意象。那些不起眼的小物们,他们已经不屑一顾了。而作为意象出现在诗中,也只是成为了一种或表淡泊宁静或表现丝總忧愁的现陪衬。
如王维。可以说咏蝉诗在盛唐的断层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及由此改变的文 人心态不无关系。盛唐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此时的诗人也倍受时代氛围的感染变得豪迈与热情,再加上张说、张九龄这两位文人做宰相的事,使得文人们都具有了高远的抱负,看到了只要有才华就会被重用的事实。
“安史之乱”把文人们的梦想彻底打碎,迫使文人们从那虚幻的美景中回到了人间。此时的诗中已经看不到那些恢宏事物的影子,蝉又成为了文人笔下的宠儿,咏蝉诗剧增。大力诗人的咏蝉诗把理想失落的痛苦表现的淋淋尽致同时也写出了当时士人的整个风貌。由于战乱许多人流离失所、骨肉离别。因此此时还有大量的体现羁旅离别属性的蝉出现。
到了晚唐,世人普遍处于一种绝望的状态,而那蝉鸣似乎也变成了一种绝唱, 哀怨、感伤的气氛也越来越浓厚,咏蝉诗的数量也达到了最多。
一花一世界,一物一乾坤。在文人笔下这些小小的蝉成为了一个歌咏不迭的,客体并充分展示出了无穷的魅力。它既包含文人的文人们的清高、苦闷与孤独, 也成为了文人牢骚话语的倾听者。当我们从文化、情感的视角去细细品味这些诗篇时,我们发现了作者们的审美理想和时代的心理特征以及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发展轨迹。因此,蝉意象成为了中国文学众多意象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