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鲁肃都有各自的隆中对和榻上对,世人为何认为诸葛亮的战略目光要高于鲁肃呢?

2020-10-21 03:04:30 作者: 诸葛亮和鲁肃

但是,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情况就不同了。这个时候,孙权不但有了“贼心”,也有了“贼胆”和“贼力”。鲁肃曾经做过的那个规划,又被人旧话重提,而且主张立即实施。这个人就是甘宁。

甘宁,字兴霸 ,甘宁投奔孙权是在什么时候,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考异》说“今无年月可据”,我们当然就更加搞不清楚。但我们知道,他见到孙权,是周瑜和吕蒙的共同推荐;而孙权对他,则是礼遇有加,而且“同于旧臣”。

于是甘宁便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献策于孙权。据《三国志·甘宁传》,甘宁对孙权说,荆州这个地方,“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这是我们东吴西面的屏障啊(诚是国之西势也)!我是在刘表手下干过的。据我观察,刘表这个人,自己既没有什么深谋远虑(虑既不远),接班人也很差(儿子又劣),根本就守不住那地方(非能承基传业者也)。将军一定要先下手为强,不能落在曹操后面(至尊当早规之,不可后操)。

具体步骤,是先消灭黄祖。黄祖一灭,就打开了一个口子,也就能乘胜西进。那时,我们的天地就广阔了,就连占领巴郡、蜀郡,囊括益州,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甘宁这番话,思路和鲁肃相同,但更具备可操作性。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四个版本的《隆中对》。第一个是“沮授版”的,即沮授所谓“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第二个是“毛玠版”的,即毛玠所谓“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说这两个是《隆中对》,只不过因为它们都是实现“霸王之业”的战略规划。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广义地也称之为“隆中对”,其实和诸葛亮的《隆中对》有很大区别。真正可以并称为《隆中对》的,还是鲁肃的规划。

鲁肃的这个规划,和诸葛亮替刘备所做的规划,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个方案,都认为曹操是最强大的敌人(此诚不可与争锋),也最不好对付(不可卒除)。同时,鲁肃和诸葛亮也都很清楚己方的力量还很弱小,统一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都主张先三分后一统。

这是两个方案最重要的共同之处,事实上孙权集团和刘备集团也基本上是按照他们两人的规划来实施的。后来,在这两个集团中,鲁肃和诸葛亮的关系最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观点相同,主张一致,惺惺相惜。鲁子敬的隆中对缺乏存在感的原因一个历史人物能够如诸葛亮般家喻户晓确实是难得。揪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在古代,统治者为了给臣民树立忠诚的典范,就需要塑造一个合适的人物形象,而诸葛亮的忠诚是很少见的,他对蜀汉的忠诚达到了何种地步呢?明知道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而且当时独揽大权,但他却依然对这位“草包”皇帝忠心不二,不生异心。这种对君主的极度忠诚是历代统治者最喜欢看到的,因为这有利于统治。所以就需要无形的提拔诸葛亮的伟岸高大的形象。所有有违诸葛亮不利的事迹,极少会被宣传。这样一代一代宣传,到今天就成了“智多近于妖”的存在。

《三国演义》的作者 罗贯中秉承的创作思想就是扬刘抑曹,东吴仅仅是作为陪客,属于看戏的那种。在演义中,罗贯中将各种能够表现诸葛亮才智高超的故事,都加诸于此人身上。对比效果立竿见影。顿时就让读者觉得,诸葛亮才智奇高,其他人都无法与之匹敌。所以就让诸多人认为鲁肃的才智不及诸葛亮,他所提出的观点和战略更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鲁肃虽说才智过人,也远比诸葛亮早提出“隆中对”,但奈何架不住人家有“包装公司”对他进行包装。就好比当今社会某某明星明明没有什么代表作或者拿得出手的作品,可依然能够凭着趁热度时不时的火一把!

文学上诸葛亮有《出师表》、《诫子书》等作品流传于世,一定意义上也扩大了他的知名度。

综合这些因素,最终就出现了题主所说的这个现象。@透过影视知历史 关注我一起了探讨更多历史人物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