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将军对着几万几十万的人训话,后面的人能听到才怪。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战争中的场面,在战斗开始前,主帅在列队的士兵面前,高亢演说,用来激励士兵们勇敢作战,士兵们在将军的鼓动之下,个个血脉膨胀,像勒不住的野马,勇往直前。
可惜这种场面,只会发生在影视剧中。
只要我们稍稍面对一下现实,就容易知道一个常识,人的声音在一般情况下,在同一水平方向,最多也就可以传播到200米左右。如果借助风力在没有任何阻碍物的情况下,最多可以传播到700米。
声音的传播,将受到许多环境的影响,比如风力、湿度、温度、障碍物等,更重要的还有其它声音的干扰。
回到古代将军训话的问题,在将军训话的同时,相信应该是没有其它声音的干扰,但肯定会受到障碍物的阻碍,总不见得将军会面对空无一人的旷野训话。几万人列队站在一处,声音受到层层阻挡,估计200米外的士兵们就只能读个唇语,猜个大概了。
那么,难道将军就不会对大批量的列队士兵训话吗?当然不是,只不过,这个训话的“语言”并非是从将军的口中发出。
古代军阵讯息传达,有着几种普遍的方式。比如战鼓、铜锣、号角、旗语等。
古代将军如果必须面向所有士兵的训话,通常是在军阵前方搭一座“站台”,用号角和战鼓进行一番“演出”,用号角和战鼓的节奏演变,来激励士兵。
所以将军在这种大场合下,是基本不会用语言来传达和激励士气的。他们更加注重的是赋予特定意义的“仪式”,大场面的仪式,能让更多的列队士兵看到。
但并不是说将军们就不会对属下发表战前演说,事实上这种战前的激励演说时常进行,只不过往往是面对有级别的将领们。
著名的民族英雄岳飞,在朱仙镇进行过一场历史上有名的演说,他向着手下岳家军的将领们喊出了那句“直捣黄龙”的口号。但岳飞也只是对着手下岳家军的将领们进行的演说,他没有机会,也不会将几万战士集中训话。
还有一个比较残酷的事实是,在中国古代,大部分战争中的普通士兵们,是不需要进行战前激励的(除非是小规模的战斗)。
自刘秀建立东汉起,原本采取的全民征兵制,就改为了募兵制。
两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征兵制下建立的军队士兵,保卫国家,保卫家乡是国民的义务,打仗必须有着合理的道义,要名正而言顺。言顺就是要说的响亮而且符合道理,打仗前大家要先听一听领导说的对不对,如果说的在理,士气就激增。反之,大家伙都会泄气。
而募兵制则不同,当兵是自愿(也有因犯法充军),打仗则为了糊口,为了钱。只要让士兵们明白,打胜仗就会有机会升官,有更多的钱拿,士兵们的士气永远都会保持。升官发财,是募兵制下士兵战斗的唯一目标。
所以,古代将军们一般情况是不会集中开大会进行训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