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唐朝最大的败笔,若哥舒翰坚守潼关,平叛根本不用八年

2020-10-21 12:19:13 作者: 安史之乱,唐

哥舒翰是一员大器晚成的猛将,四十岁才在唐朝与吐蕃的战争中崭露头角。此后,吐蕃战场就成了哥舒翰的功名地,哥舒翰的官位也因此节节高升,最后进位开府仪同三司,再进封西平郡王,随后又拜太子太保,加实封三百户,兼御史大夫。到此,哥舒翰的功名可谓震铄当朝。因此,西鄙人单独为他写下了著名的诗句“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来夸赞哥舒翰在吐蕃战场的显赫功勋。正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抑或是“疾风知劲草,国难显忠臣”。正是对比哥舒翰受到大唐王朝的隆厚优待,也最终让世人撇开哥舒翰的功勋直接看清哥舒翰的本来面目。

安史之乱爆发后,哥舒翰接任高仙芝与封常清防守潼关的职责,带兵阻挡安禄山叛军。最后,由于唐玄宗的频繁催战,哥舒翰无奈地奉命出关迎战。结果倒是不出哥舒翰的预料,唐军一战便被叛军击败,哥舒翰本人也被降将挟持投敌。被俘虏后,威震吐蕃的大将军哥舒翰竟然跪服在自己昔日极其鄙视的安禄山的脚下哀求饶命,并亲自为安禄山写信招降其他抵抗的唐将。对比同时代官爵远远不如哥舒翰的颜杲(gao)卿被俘后的慷慨殉节,哥舒翰这一行为无疑可以与明末的洪承畴相提并论。洪承畴对不起崇祯帝对他的器重,哥舒翰同样也对不起唐玄宗对他的重用和封赐的高官厚禄。

依照当时情况来看,假如哥舒翰能坚守潼关不出,安史之乱虽不能迅速扑灭,但是肯定不会持续八年之久。虽然安禄山在初期趁着唐军反映不及迅速推进到洛阳,但是自从封常清和高仙芝封死了潼关那一刻起,不能前进一步的安禄山就陷入了僵局。战争打的就是人力与财力,安禄山再能打也得需要根据地范阳、平卢提供兵源补充与粮秣。

安禄山掌握范阳、河东、平卢

恰好,此时安禄山的军队已经陷入后勤被断,老巢被抄,前进不得的窘境。大唐内地虽然四十年不受兵灾,但是经过最初的慌张,唐朝庙堂以及各地暂时投降或未降的官民经过了最初的慌张还是冷静了下来。对此,降将哥舒翰对安禄山如是说,“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李袛在东平,鲁炅在南阳。”对于这句话,让时光倒退到潼关战前,大致可以看出安禄山处于如何境地。

安禄山于公元755年11月自范阳(河北涿州)起兵,短时间内就推进了1200里,兵渡黄河且攻陷了唐朝东京洛阳,兵锋直达潼关。但是却受阻于潼关,一直到公元756年六月才攻破潼关。在这短短五个月时间,叛军后方曾陷入了两次危机。第一次是在安禄山攻陷洛阳,准备亲自将兵攻打潼关之时,时间是在756年一月。

不料,此时后方传来常山(正定)太守颜杲卿、平原(德州)太守颜真卿、济南太守李随、饶阳(衡水)太守卢全城等合力诛讨安禄山,一时间竟使安禄山前后方断绝。安禄山不得已停止进军,并从前线抽出精锐交给大将史思明发兵急攻颜杲卿。颜杲卿起兵才八天,战备还未休整完毕,史思明麾下骑兵经奔驰后即刻发动攻城,颜杲卿一面抵挡叛军精锐,一面飞马向太原告急,但是太原王承业嫉妒颜杲卿首倡发兵的功劳而拒不发兵,三天后常山城被攻陷,颜杲卿被活捉。叛军前后方通道被打通。

史思明攻灭颜杲卿后,继续发兵扫荡反抗者,攻击饶阳太守卢全城,并围攻饶阳城长达29天。唐朝闻听后立即派遣李光弼发兵自井陉关出太行山收复常山(正定),史思明闻常山又被唐军占领,立即撤军再次反扑常山。李光弼与史思明鏖战40余天,一直等到了郭子仪征发朔方(宁夏银川灵武)精锐参战,合力击败了史思明。安禄山又增派了2万主力增援史思明,却又被郭子仪和李光弼击败。史载史思明这一仗败得很惨,不仅损兵折将,连史思明也被打得仅剩一人拄着断枪光脚逃离战场。消息传来,黄河以北皆杀贼将而降。安禄山与后方的联系完全中断。

不仅如此,安禄山南下攻击江淮的军队受阻于张巡等人防守的雍丘城,攻击南阳盆地的军队受阻于鲁炅驻守的南阳(今邓县),东进山东的军队受阻于平原太守颜真卿,叛军完全局促在洛阳之地徘徊。安禄山手下将士军心开始动摇,安禄山也起了弃守洛阳返回范阳的心思。正在安禄山困愁无计,史思明苟延残喘之时,唐玄宗一声诏令,哥舒翰随即开关出战,仅仅一天便全军覆没。继而玄宗西逃,长安失守。郭子仪与李光弼也在形势大好的情况下退回太原,史思明因此走出困境重新扫荡河北,打通了叛军前后方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