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立早闲人(白马晋一原创团队成员)
张郃,在官渡之战后期,背叛袁绍投靠曹操,造成袁绍失败,促成曹操成功,正确做出选择,受新主曹操重视重用,被拜将封侯,开始追随曹操南征北战,东讨西伐。
官渡之战后,确切地说,从建安五年十月(200年)至十四年十二月(209年),是张郃追随曹操从征四方的前期:跟随曹操在邺城(县名,又称邺县,冀州治所,今河北临漳县邺镇)攻袁绍、伴随曹操在渤海(郡名,属冀州,治临济城,今山东高青县高城镇)打袁谭且独自率兵在雍奴(县名,属幽州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武清区崔黄口镇东北)击溃敌军、跟从曹操在柳城(县名,属幽州辽西郡,治所在今辽宁朝阳县柳城街道袁台子村)征乌桓、单独领兵在东莱(郡名,属青州,治掖县,今山东莱州市)伐管承、协同张辽等人在灊山(山名,属扬州庐江郡,在今安徽潜山县西北)讨陈兰等人。从征四方的前期,不管是攻还是伐,不仅是战幽州还是攻扬州,不光是共同作战还是独自指挥,张郃都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总而言之,张郃是常胜将军,是曹军当中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才会在征乌桓期间,因战功被曹操提拔为平狄将军。
狄,北方部族。春秋前,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郑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秦汉以后,中国对北方异族的统称。平,有治理、镇压之意,也有平定、平息之思。为此,平狄,顾名思义,就是平定异族或征服异族。平狄将军,杂号将军,东汉初置,但凡将军皆掌征伐。《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记载:虎牙大将军盖延率平狄将军庞萌救贲休,不克,兰陵为宪所陷。东汉建安间曹操置,统兵,三品。
张郃之所以能在从征四方的一系列战役中顺风顺水,原因如下。
其一,统帅主因。
古语说:兵随将领草随风。战争时期,两军对战,主帅是至关重要。曹操的军事水平素来是毁少誉多:擅长于战术,稍逊于战略,拿手于出奇。正如王勃《三国论》所写:魏武用兵,仿佛孙吴。临敌制奇,鲜有丧败。分析曹操亲自率兵指挥的战役,不难发现(对手弱小或不堪一击的除外):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去打仗,大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如不听贾诩“抚安百姓”之劝而兵败赤壁及未听司马懿“进兵临之”之谏而丢失汉中;只要虚心听取部下谋士意见去征战,无不取得胜利,如采纳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而占据政治军事主动性和听取荀彧“画地而守之”而出奇兵袭乌巢以取胜于官渡之战。因此,张郃跟随曹操征战,自然是无往不利,无一败绩。
其二,内部诱因。
俗语云:人心齐,泰山移。战争年代,两军对峙,将谋合心是举足轻重。曹操阵营里虽存有谯沛集团(谯沛将帅,武将,掌控军队军事,以曹氏、夏侯氏宗族为核心,含谯沛籍人士及曹氏外姓姻亲)和汝颍集团(汝颖卿相,谋士,掌管政治政事,以荀彧、钟鲧、陈群等为代表颍川士人)两大集团,但两大集团基本处在合作状态(曹操创业初、中期,只有到曹操后期需确定继承人时,开始走向斗争)。为了共同利益,曹操阵营内将谋齐心合力,助曹操逐鹿中原、击败强袁、远征乌桓和平定凉州而统一北方。为此,张郃追随曹操作战,当然是无往不胜,百战百胜。
在投降曹操而效命曹魏的前期,在统帅曹操的英明领导和阵营内部的融洽合作下,张郃在九年间,一年年里,一战战中,逐渐地打出良将的名号。
笔者按:随圆就方,指处事顺应形势和情况的变化;待人随和而不固执。张郃,至背袁(绍)奔曹(操)后,受曹操信任和重用,出战机会很多,可每战必胜,攻城必破,征敌必平,在战将如云的曹营逐渐脱颖而出,从而成就为曹操的良将之一(同张辽、徐晃并称曹魏五子良将)。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